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我國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并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從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到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到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都充分體現了對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視,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連日來,我市衛生健康系統干部職工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真正把大會精神學習領會到位、貫徹落實到位,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履職盡責,擔當實干,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全面推進健康馬鞍山建設,全力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也是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主要場所,在滿足人民群眾日常就醫服務需求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
“作為公立醫院,我們將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博望區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博望區人民醫院院長楊求進表示,下一步,該院將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穿到醫療技術、護理服務、醫德醫風、人才建設等工作中,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成效。
近年來,博望區政府和市人民醫院開展緊密型醫聯體合作,醫聯體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轄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群眾“足不出區”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著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等功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
花山區湖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師國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功能定位,持續提升基本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能力,不斷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服務優化和服務模式轉變,最大限度方便群眾“家門口就醫”,全力以赴當好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據了解,全市現有醫療衛生機構1057個,其中三甲醫院5家,二級醫院17家;醫療機構共有床位15269張,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注冊護士數分別為7.08張、2.82人、3.43人。
“我們將進一步增強醫療服務能力,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發展壯大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市衛生健康委醫改科科長徐勁松說,下一步,我市要建成一批省、市重點專科,推動城市醫聯體建設,重點落實上下轉診暢通、醫聯體中心藥房、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提升、人員培訓和信息化建設等工作。做實縣域醫共體,促進專家資源、藥品保障、補償政策、醫療技術、雙向轉診和公共服務貫通。積極對接長三角,引入更多專家名醫,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傳承,是每一位中醫藥人的使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博望區薛鎮唐氏中醫診所負責人唐華龍說。唐華龍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多年,榮獲“全國基層優秀中醫”“安徽省名中醫”稱號。他表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一名中醫人,自己將身體力行,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必不可少。”市中醫院院長、太平魏氏內科流派第三代傳承人魏有剛說。他表示,自己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將師承教育貫穿臨床實踐教學全過程。同時,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增強了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近年來,我市落實政府辦醫責任,擁有公立中醫院4家,其中市中醫院為三級甲等中醫院、3家縣級中醫院為二級甲等中醫院,實現市、縣公立中醫醫院全覆蓋。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的中醫館建館率達100%。
“我市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得到進一步彰顯,為加快推進健康馬鞍山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市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發展與服務管理科科長王軍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找準中醫藥工作定位,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推動省級中醫醫療中心建設。深化中醫藥綜合改革,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筑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
公共衛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高重大疫情早發現能力,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
“防病于未然。我們將以實際行動踐行疾控人的初心和使命,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當涂縣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湯海燕表示,該縣將以建設健康當涂為目標,發揮專業技能優勢,做好監測預警、流調溯源、核酸檢測和環境消毒等工作,持續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為公共衛生安全貢獻疾控力量。
近年來,我市不斷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整合擴充全市流調隊伍,統籌組建市級768人的“三公(工)”流調溯源隊伍。建立健全醫防協同機制,全市網絡直報系統共覆蓋傳染病醫療機構112家,網絡正常運行率達100%。我市已實現鄉鎮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全覆蓋,以及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癥狀監測全覆蓋。同時,開展公共衛生風險征兆監測,健全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監測網絡,采樣網絡覆蓋三縣三區。建立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實驗室檢測網絡,市疾控中心和三縣三區疾控中心均建立了核酸檢測實驗室。
“我們將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圍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持續、高效推進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市衛生健康委疾控應急科科長徐群勇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同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結合起來,立足推進健康馬鞍山建設,把疾病預防控制各項工作落實落細,砥礪奮進、勇毅前行,奮力譜寫我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夏雷蕾 周術容 尚啟飛 張亞芳 束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