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基礎良好,2012年在全省率先開展美好鄉村建設,2021年我市城鎮化率為72.39%,位居全省前列,農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全省第一,正努力打造全省鄉村振興樣板區。
堅持人民至上,激活農民主體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強調“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
“三農”工作必須要堅持問計于民,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我們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大歷史觀來看待“三農”問題。在大革命時期,農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帶領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組織農民重整山河、發展生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農民率先拉開改革大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推進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正因為有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我們黨才能取得偉大成就。農民是鄉村振興舞臺的真正主角,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打造全省鄉村振興樣板區,就必須真正做到以民為本,激活農民主體動能,大力提升農民素質和能力,關注農民結構變化,調動農民鄉村建設熱情,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舞臺主角。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實施“跨江融合”戰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我們要堅持“三農”優先發展,系統謀劃城鄉融合發展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鄉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從我市構建無差別城鄉的實際看,交通是制約我市一江兩岸融合互動的一個突出短板。為提升城市發展新動能、彌補發展短板,“跨江融合”戰略勢在必行。要積極推動過江通道建設,構筑新的過江通道,特別是要爭取湖北路過江隧道早日開建,九華路過江隧道加快立項,推進江東板塊和江西板塊融合互動。切實降低馬鞍山長江公路大橋和馬和輪渡物流成本,實現一江兩岸通行的低成本和便利化,促進主城區集聚功能發揮。
堅持推動綠色發展,強化生態價值轉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我們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要依托自身優勢,推動鄉村“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發展特色農業是世界各國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路徑,我市當涂水產、和縣蔬菜、含山大米和林果在周邊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有發展這些產業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可以一方面大力促進這些產業的特色化發展,另一方面注重這些特色產業鏈條的延伸,大力促進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擺脫農產品銷售以初級農產品為主的現狀,不斷培育和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最大限度實現特色初級農產品的就地增值,有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特色產業良性發展。要大力促進農業跨界融合,大力發展“第六產業”,拓展農業功能,豐富鄉村“生態+”業態,大力促進鄉村生態與健康、養老、休閑、鄉土文化等融合交叉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秸稈、尾菜、農膜、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化利用,加快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種養循環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產業。
堅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能加快補齊農村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方面的短板,為農村發展奠定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要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市應保留鄉村特色風貌,立足現有基礎,不搞大拆大建。要尊重鄉村現狀,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保留鄉土味道,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應積極謀劃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從市級層面統籌謀劃鄉村基本公共服務供應,推進制度一體化設計,建立健全現代鄉村公共服務系統,解決鄉村公共服務突出短板,逐步統籌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趨同供應,逐步減小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城鄉差異。深入謀劃和系統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推動城鄉交通、供水、電網、通信、燃氣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逐步實現同規同網。
市委黨校 高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