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它從歲月的洗禮中走來;伴著一簇簇熊熊燃燒的爐火,它從火紅的歲月中走來;步入新時代的大熔爐,它將向著光芒四射的未來走去,映照天地……
11月21日晚,由中共馬鞍山市委宣傳部、馬鋼集團、安徽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品,安徽省話劇院、馬鞍山市藝術劇院聯袂表演的話劇《爐火照天地》在馬鞍山大劇院彩排。700余名馬鋼職工現場觀看了彩排。
一團爐火,照亮中國工匠心中的“精神圖騰”
馬鋼,9號高爐,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仍巋然矗立于天地之間。它是所有馬鋼人的“精神圖騰”。
當晚7時30分,在雄渾的音樂聲中,大幕開啟。馬鋼員工們整齊列隊在9號高爐前,向它致敬。取自9號高爐的火種,在大家的手中接力傳送,生生不息……
故事從海歸博士、“鋼三代”陳鋼被任命為馬鋼高速車輪項目研發攻關組的組長開始,一次全新的奮斗和探索之路擺在了大家的面前。參與德鐵招標,積極進行高速車輪研發,滿懷著赤誠的報國之心,陳鋼和團隊成員不忘初心、攻堅克難,最終實現了高速車輪的成功研發!
“許多被人當作王牌的東西,我們也干出來了,我們的火車車輪和輪箍完全可以自給了。中國人民是有革命志氣的人民,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我們前進!”舞臺上,蕩氣回腸的呼喊,給人以心靈深處的洗禮,在爐火的輝映中,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觀眾完全沉浸在劇情中,心潮難平……
話劇《爐火照天地》以馬鋼集團突破瓶頸實現特種鋼和高速車輪國產化為情節主線,講述了主人公、特鋼科研精英陳鋼在新的歷史時期,遭遇和父輩相似的困難,在思想上經歷了從“為小家爭氣”到“為國家爭光”的精神淬火,實現了將硬度與韌性集于一身,成長為一塊真正的“特種鋼”的故事。全劇展現了馬鞍山鋼鐵廠在新時代的企業風采,塑造了新時代工人群體的心靈雕像,講述了中國鋼鐵工業在新時代迎來新的火紅年代的蛻變。故事情節上突出表現了在國之重任與家庭擔當的要求下,在事業、愛情和家庭的取舍間,千千萬萬鋼鐵人赤膽忠心、銳意進取的偉岸形象,描繪了一個老牌鋼鐵企業風雨兼程、榮辱沉浮的艱辛歷程。目前,該劇已入選“2022年度安徽省首批重點文藝項目”“安徽省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
一次探索,融入新元素“像煉鋼一樣創作”
“我們的心情就像燃燒的爐火一般久久不能平息。”彩排前,記者特別專訪了導演、舞美設計、作曲等《爐火照天地》主創人員。首次嘗試“鋼鐵”題材的他們激動地表示,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創作過程中,導演李伯男曾多次率主創團隊深入馬鋼集團采風,參觀生產一線、成品車間,聽取企業負責人對企業管理運營的詳細介紹,了解工人生產與設備運作的過程,廣泛收集素材。
“這個題材既有歷史縱深,又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其中既蘊含著熾熱的家國情懷,也展現著真實的人間煙火。”李伯男說,創作這部劇,所有的主創人員都是“毫無保留地用功、用力、用心、用情。”他表示,希望能把這部劇推向更廣闊的舞臺,讓馬鞍山、整個安徽乃至全中國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這份特別的濃烈的情感。
“煉鋼就是煉人!”這是舞美設計申奧對于劇本核心內容的理解。
“《爐火照天地》這個題材非常打動我,具有相當高的文學性。其文學性又體現在鋼鐵的精神、鋼鐵的硬度、鋼鐵的溫度等方面。”如何通過舞美設計盡可能地把劇本蘊含的豐富文學性體現出來?“舞美設計的‘二次創作’就是在努力尋找馬鋼精神在舞臺上的現代化表達。”申奧說。
在申奧看來,承載了馬鞍山幾代人情感的9號高爐就是馬鋼的“精神圖騰”。“在符合當下觀眾審美的前提下,我們希望觀眾通過舞臺表演感受到馬鋼精神,既感受鋼鐵的硬度,也感受鋼鐵的溫度。”于是,在舞臺空間上,申奧設計穿插了9號高爐、切割回爐等鋼鐵淬煉的過程。
“我們所有的主創人員都在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努力把平常的一個空間變得不平凡、變得有層次、變得有現代感、變得有當代性。”申奧說,創作過程其實就像煉鋼:把很多新的元素放進來,然后在不斷錘煉的過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爐火照天地》曲折跌宕的劇情引發作曲于力對于話劇音樂的新思考,“我一直在尋找馬鋼精神的音樂表達,比如用鼓聲來表達大氣磅礴、鏗鏘有力。”于力介紹,劇中也會用豎琴、大提琴等演奏的背景音樂來渲染有關家庭、親情的情節。
一份傳承,將新時代馬鋼精神發揚光大
以馬鋼為創作背景,展現一代代馬鋼人的使命擔當,身為馬鋼人,觀眾們的內心更是百感交集。真實!震撼!感動!彩排結束,許多觀眾們不約而同地送上好評。
“劇中提到的‘尋根’讓我思考了很多,也很有感觸。”馬鋼精益辦管理師冒建忠說,馬鋼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一代代馬鋼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靠的就是“江南一枝花”精神,這是馬鋼的文化之根,是企業的靈魂。正是靠著這種精神,馬鋼人才能在各種困難和挑戰面前勇往直前,不斷實現新突破、新跨越。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勇于面對新挑戰,敢于擔當,展現青年人的作為,為打造大而強的新馬鋼不懈奮斗!”冒建忠說。
競標德鐵,一次次的技術攻堅,不斷進行各種技術指標檢測……劇中的這些畫面,在馬鋼交材科技質量部質量管理(體系)主管工程師寧珅看來,再熟悉不過。
“全劇真實反映了高速車輪誕生的過程,身為馬鋼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寧珅說,自己從事的是質量監測工作,曾經參與過高速車輪的質量監測。今后,自己也將一如既往把好質量關,讓用戶放心,讓馬鋼高速車輪為更多的人服務。
“每個演員的表演都很鮮活,每段故事的演繹都很感人,讓人難以忘懷。”馬鋼特鋼公司高級主任工程師完顏衛國扎根馬鋼科研一線近四十年,他如故事中的科研者一樣,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卻初心不變。“當年,我們是從老一輩馬鋼前輩手中接過的接力棒,如今,我們要把這根接力棒好好地傳給年輕的一代。”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完顏衛國慶幸在退休前能看到這樣一部專門講述馬鋼人創業創新的劇目。“希望每一位馬鋼人,尤其是年輕一代,都能認真看看這部劇,好好地從中感悟馬鋼精神的傳承!”他說。
“音樂響起的時候,看著舞臺上的畫面,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往下流。”一如劇中的“陳鋼”“張玲玲”,95后的“鋼三代”王雯靜是馬鋼的一名基層宣傳工作人員。“在爺爺、父親身上,在身邊的同事身上,我看到了‘百煉成鋼’的堅守,我也愿意用我的青春傳承這份堅守。”作為一名宣傳工作人員,王雯靜表示,將立足工作崗位,講好馬鋼故事,弘揚馬鋼精神。
文/記者 黃瑩 余萍 唐冰倩 吳衡
圖/記者 邵紀明 孫道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