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馬兩市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在高質量一體化融合發展上不斷邁出新步伐,一幅幅產業協同創新、市場開放共筑、交通設施互聯、營商環境共育、公共服務共享、花園城市共建的畫卷正徐徐鋪展。
在鏡頭中定格,在時光中鐫刻。

11月19日,“聚焦長三角 攜手新征程”長三角一體化寧馬融合發展新成果主題攝影展在馬鞍山藝谷美術館開展,以視覺方式展現發展成就。
寧馬融合結碩果
蝶變瞬間永定格
400多平方米的展覽面積、120幅精選入展佳作……自今年6月展覽征集工作啟動以來,本次展覽共征集到來自寧馬兩市及蘇皖兩省其他地市237位熱心影友的投稿,共計1525件作品,多達2774幅照片。經寧馬兩市攝協初審,蘇皖兩省攝協終評,共有20幅優秀獎、100幅入展獎作品參展。
上午10時30分,攝影展正式拉開帷幕。沿著廊道步入展廳,綠底白字“高鐵票”樣式的指引牌首先映入眼簾。上面清晰地標注著“六朝古都”南京與“生態福地、智造名城”馬鞍山相距56.6千米,可由G4211高速公路直連。緊隨其后,還有多張指引牌串聯成線,一站站路牌指引著觀展者步入展廳。
“寧馬兩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尤其是近年來,寧馬融合發展碩果累累。為此,我們在布展時特意選取了‘慈湖高新區-江寧濱江開發區’‘博望區-高淳區’等多個深度融合的點位,將其制作成指示牌,讓大家在步入展覽館之際,就能感受到寧馬融合發展的濃厚氛圍。”來自馬鞍山市攝影家協會的汪芳潤,主要負責此次攝影展的策展工作。
據介紹,攝影展中的作品主要聚焦寧馬兩市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中的巨大變化和建設成就,既有一江襟帶紫金翠螺的磅礴氣勢,也有深情凝望百姓生活的溫暖瞬間。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攝影家將鏡頭轉向身邊,攝影作品更多反映的是身邊人、身邊事。身邊可記錄可分享的事物逐漸豐富,促使人們更多關注身邊變化。”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屠國嘯說,今后寧馬兩地將繼續加強互動,積極組織兩地攝影家創作,以多元的視角展現更多佳作。
二十佳作脫穎出
同頻共振增信心
鏡頭記錄變遷,光影定格美好。攝影展上,一幅幅生態之美、建筑之美、人文之美的照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兩市人民在一體化融合發展中的奮斗歷程和精神風貌,儼然一幅山水相融和諧發展新畫卷,尤其是其中脫穎而出的20件優秀獎作品更是引人注目。
“能在上千幅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此次攝影展的優秀獎,我感到十分榮幸。”在優秀獎獲得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盛立權看來,近幾年,馬鞍山在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名建筑行業工作者,他特別關注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今年7月,從北京回到家鄉的他特意來到長江邊,拍攝下壯美的馬鞍山長江大橋,展現虛實相間的魅力影像。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的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圖景,映襯著寧馬兩地如今的親密關系。優秀獎獲得者、馬鞍山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生的身影時常出現在一個個項目的建設現場。這些年,城市一幅幅壯美畫卷都被他一一收入鏡頭。
“我切身感受到寧馬兩地打破邊界、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鏗鏘脈搏,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公共服務,從生態治理到科技創新,兩座城市的各個領域都在‘同頻共振’,為群眾謀取了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王文生說,看到自己的攝影作品在館內展出,他感到十分激動與自豪,希望通過攝影作品讓市民感受到寧馬一體化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去年的安徽沿長江五市長江生態整治成果主題攝影展,到如今的長三角一體化寧馬融合發展新成果主題攝影展,我們堅持用影像去記錄偉大的時代,深入參與到講好馬鞍山故事中來。”馬鞍山市文聯副主席、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吳昌貴表示,這不僅是歷史賦予攝影人的責任,更是當代攝影人應有的使命與擔當。
跨越時空零距離
情深意厚引共鳴
自然和人文交相輝映,合作與發展相得益彰。當天,眾多攝影家代表以及攝影愛好者紛紛齊聚,共賞藝術盛宴,共話互融互通。許多人駐足在攝影作品前,紛紛用手機記錄下攝影作品中的萬千景象,并轉發到朋友圈中。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市民湯榮森流連于多幅攝影作品間,頻頻舉起手機,調整角度及大小,將展覽佳作記錄下來。“很多作品無論是構圖、場景、色彩,都帶給我很強烈的視覺沖擊。”自1992年接觸攝影,湯榮森已有30年的攝影經驗,對于此次攝影展中多幅佳作所呈現的攝影場景,他已熟稔于心。
借此機會能看到南京攝影愛好者的作品,對他來說,既是欣賞,也是借鑒。“《璀璨的南京南站》的大廣角、《南京長江大橋夜色美》的夜景光影等,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很多作品既展現了城市變遷,也體現了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湯榮森說,近些年,無人機攝影技術逐漸普及,科技進步的同時也給攝影作品帶來了多元化展示空間,攝影師們可以利用無人機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光影創作。
當天上午,攝影愛好者解克競帶著妻女來到了攝影展。他表示,希望女兒在參觀攝影展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藝術感知力。
“你看!對于同一個被攝主題而言,比如石臼湖大橋、寧宣公路,攝影師站的位置不同、構圖不同,展現出來的畫面就完全不一樣。”觀看攝影展的過程中,解克競不時向妻女介紹著。“通過一幅幅作品,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南京、馬鞍山兩地之的深度融合,這也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對城市未來發展的信心。”解克競說。
記者 任德玲 張令琪
通訊員 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