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8點半,馬鞍山經開區銀塘鎮信訪“門診”開始“接診”,由鎮黨委值班領導、派出所、綜治中心、司法所、律師組成的“門診隊員”,負責信訪“門診”接待。
信訪“門診”制度是我市為實現第一時間接待上訪群眾,第一時間協調處理問題,改變過去信訪窗口“只掛號不看病”的問題,創新實施的一項信訪矛盾糾紛處理制度。我市設立市、縣、鄉、村四級信訪“門診”,由信訪部門牽頭,同級政法單位選派責任心強、政策水平高、經驗豐富的人員進駐,每天開門“坐診”,隨時通知相關涉事部門聯合“會診”,切實將信訪矛盾糾紛發現在初始、解決在每天、化解在基層。
實打實解決問題,信訪戶心里暖了
“心里變得陽光了,對生活充滿了希望。”11月8日,再次來到銀塘鎮信訪“門診”,王德霞激動得熱淚盈眶。王德霞曾經營一家苗木公司,因項目需要征地,王德霞停止了經營,并對苗木基地進行了處理。但最后招商項目并沒有落下來,補償金額也沒有達到預期。
今年10月17日,銀塘鎮信訪“門診”正式設立,接待的頭一個信訪人就是王德霞。
“鎮里領導班子換了好幾茬,我們先從事情的前因后果調查著手。”銀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方玉松說,事情原委調查清楚后,他們經常與王德霞聯系,銀塘鎮信訪“門診”成員一趟趟上門宣傳政策、法規。方玉松還帶頭“出診”,時不時去看望王德霞,并帶著測量單位、評估單位工作人員以及律師上門,對苗木基地資產進行評估,遇到鎮里無法解決的問題,帶著她一起找相關部門。
漸漸地,王德霞被信訪“門診”成員的耐心細致所感動,愿意配合調解。“目前已經進入財政支付環節,就等著資金到位了。對于這個結果,我非常滿意。”王德霞表示。
多部門聯動形成合力,解決矛盾糾紛效率高了
“信訪‘門診’解決了長期難解決的信訪‘釘子案’‘骨頭案’。同時,多個部門聯動形成了防控風險的強大合力,將信訪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馬鞍山經開區綜治辦主任谷勇說。
11月1日0時,開發區公安分局銀塘派出所接到指令:我市一家企業的離職勞務派遣員工在微博上舉報勞務公司不為勞務派遣員工購買五險一金,并稱要上訪。接到指令后,開發區公安分局向馬鞍山經開區信訪“門診”報備了該事件。當天中午,在馬鞍山經開區綜治部門牽頭下,公安、人社等部門積極配合,勞務公司和員工坐下來協商,簽訂和解協議。“信訪‘門診’讓矛盾糾紛處理的渠道更通暢,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副局長范廣達說。
“以前群眾來信訪,如果本級政府部門無法解決,就會往外推。推得多了,群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度就會打折。而現在,信訪‘門診’會一竿子插到底,即使不能在本級解決,也會帶著信訪人去找相關部門,確保矛盾得到解決。”谷勇說,馬鞍山經開區各級信訪“門診”設立以來,共接待群眾來訪103批177人,均在妥善處置中。以前,初次來信來訪處理和調解不足50%,現在能達到80%-90%。
目前,信訪“門診”已在我市全面鋪開。據市信聯辦統計,截至11月4日,全市市、縣、鄉、村四級以及市直、縣直部門先后建立670余個信訪“門診”部,共接待群眾2300余人次,有效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潘偉龍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