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是工業互聯網支撐的車間設備監控中心,當日設備使用率、每部機器運行情況等一目了然。
眼前,是工人操作叉車向壓鑄機的燃氣保溫爐中添加鋁液,銀色絲綢般的鋁液緩緩注入爐內。
腳下,是一塵不染、仿佛水洗過的地面,過去的粉塵、廢料、廢渣再也尋不見。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經濟開發區,馬鞍山三基輕合金成型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鑄造行業的印象。
鑄造,被稱作“工業之母”,以往是將廢鋼熔煉到模具中,通過砂箱鑄造成型,比如門把手等部件都是鑄造而成。
得益于豐富的鐵礦資源稟賦,馬鞍山鑄造產業由來已久,產能約占全省四分之一,下轄的含山縣被稱作“華東鑄造之鄉”。
“過去鑄造產業層次低、畝均稅收低,安全生產事故率高、能耗高。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大背景下,市里下決心實施產業整治提升攻堅行動。”馬鞍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萬瑞說。
含山地處巢湖與長江之間,以“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得名。這個“鑄造之鄉”的變遷,成為馬鞍山市產業調整的縮影。
4年前,國家明確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鑄造產能。原有產能怎么辦、支柱產業何去何從,馬鞍山市在上級支持下,把鑄造產能置換作為破題關鍵。
據萬瑞介紹,改造提升前,馬鞍山市擁有349家鑄造企業、562.5萬噸產能。通過對各個企業的稅收、能耗、環保、安全等指標進行“體檢”,用量化打分實施綜合評價,市里將綜合排名后20%的70戶企業列為產能退出類企業,涉及產能88萬噸。其中,含山縣共公示產能退出企業47家,涉及產能69.8萬噸。
“這些退出的產能被用于新項目招商。”含山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招商局局長梁發健說。馬鞍山三基輕合金成型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來自長三角等地的先進鑄造企業落戶本地。
隨著第一批7個項目、約10萬噸產能完成置換,含山縣鑄造產能從過去的“包袱”變成了資源。
新落戶的企業,從過去的高污染鐵基黑色鑄造,向鎂、鋁等有色金屬鑄造轉型。“相較于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能耗少,而且更輕,用同等體積的有色金屬替代黑色金屬,重量可減輕三分之二。”馬鞍山三基輕合金成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賈祥磊說。

在這家公司的成品展示臺,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鋁制部件,供應電力、通訊、航天、機械、交通、汽車等產業。工作人員說:“以前當地的鑄造產品多是低端功能零部件,領域窄、附加值低。”
依托產業轉型,高端汽車零部件產業開始崛起。含山縣副縣長汪曉沛說,距離當地8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合肥、南京等地,有20多家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市場空間很大。
隨著新型鑄造產業的興起,配套企業也跟著落戶含山。青海鹽湖集團就把新材料生產布局在這里,等于把原材料搬到了家門口。
“模具配套、研發等產業環節也不斷進駐含山,一個高質量的鑄造行業全產業鏈逐漸形成,而且企業間橫向嵌合度提升,整個產業的穩定性不斷增強。”含山縣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左宗宏說。
含山縣為每個企業配備了“企業秘書”,他們有的直接由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班子成員擔任,企業可以享受項目全周期服務。臺資企業華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車輕金屬合金配件項目,從簽約到產能批復只用了三個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更堅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含山縣委書記錢俊說,“我們這個‘鑄造之鄉’正在經歷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產業調整在馬鞍山全市開花結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數據顯示,全市9家新上項目已完成產能置換,另有29家新上項目產能置換正在進行中……

當地干部說,雖然產業調整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產能進一步清退、整改要素保障、新建項目推進等方面,仍面臨不少挑戰。(新華社記者李亞彪、水金辰、趙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