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里的田地大大小小、高低不平,農機根本下不了田,通過平整土地,將小田變大田,不僅有利于機械化耕作,而且種田的綜合效益也大為提高,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日前,在馬鞍山市丹陽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稻田邊,合作社負責人邵六海指著長勢喜人的稻子說道。
農民變股民 小田變大田 有“顏”更有“值”
2016年起,馬鞍山市丹陽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陸續流轉了博望區新市鎮新河村和釜山村農民承包田6680畝。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成為合作社成員,社員自愿將自家土地承包經營權折算成股份,入股合作社,這樣合作社成員既是社員又是股東,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經營,以租金保底分配,盈余實行二次分紅。合作社實行“七統一”的一體化經營服務,即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投放、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商標,實現了生產經營管理一條龍。
合作社對幾千畝零散的地塊進行整理,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掉小田塊的田埂,整平土地,小田變大田。
小田變大田,農田有“顏”更有“值”。“合作社采取‘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邵六海介紹,實行稻魚、稻鱉、稻蝦等綠色生態種養模式,真正做到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不僅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水稻和龍蝦的品質,畝均效益十分可觀。
從2021年起,該合作社又開始對流轉的承包田進行“蟹田變稻田”改造,將3700畝蟹田改造成稻魚、稻蝦共生田,不僅提高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也頗為可觀,畝均增收1500元。
農田宜機化 生產綠色化 收益最大化
“小田變大田,畝均效益提高明顯!”邵六海說,合作社對569戶入股小農戶的土地統一整理后,田塊數量由1800余塊減少至200塊左右,畝均效益提高2000元。
小田變大田后,農田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民指著田間寬敞的機耕路說:“原先田間沒有機耕路,一到收獲時就犯愁,窄得連三輪車都走不了,收割機更是進不來,現在路寬了,下地干活方便多了。”
“這是我剛買的無人機,現在我流轉的800多畝農田全部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一天就能打一遍。而改造前,這里到處是農排線,無人機沒辦法作業,治蟲打藥全靠人,打一次藥要十多天。”一位糧食種植大戶指著天上的無人機說道。
“稻魚+”種養,讓土里刨出“金疙瘩”。小田變大田后,合作社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入股農戶每年每畝承包田增收1000多元,實現了糧食生產綠色化、農民承包田收益最大化。
“小田變大田,不僅僅是田平了、溝渠深了、田埂直了、農排線規整了,最大的好處是結合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的實施,將農田的基礎設施建好了,方便了機械化作業,有效降低了成本,使得糧食種植的綜合效益提高了很多。”邵六海說。
記者 慕繼平 通訊員 陳財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