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記者 羅鑫 張敬波
“老成,快到建軍節了,您是老兵,我來看看你!”7月27日下午,寧國市河瀝溪街道橋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胡鵬,拎著自費購買的米、油來到營盤三組看望65歲的村民成繼。
“快進來,快進來!這么熱的天,屋里開了空調涼快下。”成繼高興地迎了出來。
走進成繼的新家,只見屋里粉刷一新,干凈整潔,冰箱、電視、空調等電器一應俱全。門口“光榮之家”和“愛心小舍”兩塊牌匾格外醒目,“愛心小舍”捐建單位和個人一欄里,“胡鵬”的名字赫然在列。
“當街道了解到我家里困難時,多方籌措了3萬元幫我建了新家,其中胡書記個人就捐了3000元,我特別感動。”成繼告訴記者,老房子是40年房齡的土房,兄弟兩家合住,又潮又濕,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漏小雨。
1998年底,18歲的胡鵬參軍入伍,2014年轉業到河瀝溪街道工作,帶著軍人的情懷把青春奉獻給社區群眾,用心服務退役軍人。
2019年,在時任河瀝溪街道蔬菜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胡鵬的帶領下,蔬菜社區先后成立了退役軍人服務站、“退役軍人之家”、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利用僅2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完成了功能室整合,打造了集閱讀分享、會議座談、教育培訓、就業創業指導為一體的“軍人之家”。
2020年11月初,蔬菜社區第五居民組居民劉鳳琴被確診為腦梗死,在部隊服役的兒子劉濤因疫情不能回家探望,胡鵬在第一時間帶頭捐款,并發動社區干部、退役軍人等開展線上線下募捐,將募集的1.7萬余元連夜送到劉鳳琴家屬手中。
2019年8月10日,超強臺風“利奇馬”突襲山城寧國,蔬菜社區所有房屋都被洪水淹沒。胡鵬帶領蔬菜社區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在2小時內轉移500余戶1500多人,無一人傷亡。次日凌晨兩點半,暴雨如注,胡鵬接到一位69歲的老人被困在臨近河道的平房內的求救信息。他不顧個人安危,與蔬菜社區第四居民組組長李志勇一起,迅速前往救人,用了將近2小時,成功救出老人。
“讓我來”“我幫你”“我能行”,是胡鵬的口頭禪。2020年、2021年,他連續兩個春節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2021年除夕夜值班后,胡鵬第二天身著隔離服趕赴上海接入境隔離人員,到家時已是晚上11點多。
今年以來,為了做好對社區居民的精準服務,胡鵬提出以“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模式探索小區(網格)黨支部實體化運行。多年來,他用心用情服務群眾,共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440余個。
“胡鵬同志作為一名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在工作中勇于拼搏、敢于擔當,心系百姓為民解憂,彰顯了軍人的優秀品質,續寫著軍人的風采,發揮了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寧國市河瀝溪街道黨工委書記肖宏亮說。
胡鵬先后獲得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百名優秀主任(站長)”、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最美退役軍人、宣城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組織和群眾的認可,是我接續奮斗的最大動力。”說話間,胡鵬正忙著“老兵工作室”工作制度的審定工作,他告訴記者,“8月1日,宣城市首家‘老兵工作室’就要掛牌了。我們將不斷提升退役軍人工作服務水平。我將扎根基層、矢志奉獻,做老百姓身邊永不褪色的老兵。”
(載8月3日《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