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鄭蒲港新區,田野阡陌間、瓜蔞藤蔓下、現代大棚里,隨處可見農民忙碌而喜悅的身影,處處涌動著特色農業發展的澎湃熱潮。
產業興,則鄉村旺。近年來,鄭蒲港新區不斷強化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模式,完善利益聯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因勢利導做厚做實村集體家底,稻蝦共養、金絲皇菊、瓜蔞、石斛等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乘風破浪”,全力走出了一條產業強村富民之路。
黨建領航 產業發展“對路”
走進鄭蒲港新區姥橋鎮姥長村瓜蔞基地,綠油油的藤蔓上吊滿了翠綠的瓜蔞果,姥長村黨總支副書記徐向前帶領著村民除草、澆水,忙得不亦樂乎。“預計年底瓜蔞銷售收入能突破200萬元!”他信心滿滿地說。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可發展什么產業?怎樣發展?“瓜蔞子仁、表皮、根莖皆為寶,市場價值十分可觀。我們的地理位置、土地資源、技術支撐等也具有優勢。”為摘掉“窮帽子”、找到“致富路”,2014年,白橋鎮紅旗村黨總支主動擔當、積極謀劃,在多次思維激蕩、市場調查和考察學習后,成為瓜蔞產業的“探路者”。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紅旗村建起了瓜蔞產業示范基地,篩選適宜種植的優質高產品種,選擇責任心、事業心強的黨員、農戶從事精細化生產管理,進行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體化運營,僅僅兩年瓜蔞產業就帶動村民脫了貧。
紅旗村“珠玉在前”,官塘村“持續深耕”。2019年,官塘村黨總支結合全區產業規劃布局,整合相關項目資金,流轉土地165畝打造瓜蔞產業基地,當年實現產值近70萬元。“我們還成立瓜蔞產業協會、建立瓜蔞子加工廠、設立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探索瓜蔞皮、瓜蔞根加工技術,積極拓展瓜蔞產業銷售渠道,發展瓜蔞全產業鏈。”官塘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劉新峰說。
緊跟其后的是姥長村、隱駕村……要想把產業做大做強,讓村子都富起來,必須抱團發展。目前,鄭蒲港新區19個村聯營抱團發展瓜蔞產業5000多畝,每年能為集體經濟帶來2300多萬元的穩定收入。
利益聯結 強村富民“有方”
人間仙草,石斛為首。在同創現代農業示范園的現代化玻璃溫室里,枝繁葉茂、郁郁蔥蔥,連片的石斛長勢喜人。幾位村民正忙著對石斛進行日常管護,在他們眼中,這小小“仙草”已成為致富的“黃金草”。“栽插、養護、摘花、剪鮮條、打包,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月月都有錢拿。”村民夏發香對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很滿意。
近年來,姥橋鎮大力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工程,通過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致富,尤其是以石斛為主導的產業開發,通過培育、規模化種植、產品深加工等市場化運作,直接給當地村民創造了100多個就業崗位。不僅如此,引進雙輝、徽湃等食品公司,以瓜蔞、菊花、石斛、艾草等為原材料進行藥食同源產品研發和生產,著力提升村級集體經濟零售業態層次;引進清康豆制品加工項目,先后建成6個糧食烘干中心,深入開展瓜蔞炒制、糧食烘干、豆制品加工等經營服務……
近年來,鄭蒲港新區積極探索創新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通過資金、技術、品牌、信息等要素融合滲透,不斷延長集體經濟農產品產業鏈,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激勵機制,不斷拓寬著村集體和村民增收渠道。
產業支撐 激活振興“引擎”
“希望的田野”掀起綠浪漣漪,蓬勃生氣點燃“共富好風景”。
如今,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把支部建在項目上,全力打造稻蝦共養、蔬菜、石斛、瓜蔞等特色產業,先后形成官塘村“姥姥橋”瓜蔞、紅旗村“紅紐帶”瓜蔞、大許村“金絲黃菊”、同創農業“鐵皮石斛”等特色品牌。
圍繞“價值鏈、生態鏈、產業鏈、人才鏈”,加強“雙招雙引”,推動小潤發冷鏈倉儲、邁濤食品等項目落地,充分挖掘在外鄉賢和社會精英資源“歸巢”,實現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后續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建立食品產業園區,開發產品銷售市場,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的未來可期……
特色農業產業正在鄭蒲港新區大地上成燎原之勢,點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據統計,2021年,鄭蒲港新區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1230萬元,實現了三年翻兩番,20萬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到一半,村均收入達56萬元。
“集體有了錢,村里好辦事。”劉新峰表示,這幾年,依靠以瓜蔞種植、生態農場、光伏發電和石斛種植等特色產業為主的發展格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170萬元,“我們將利用這筆錢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特困戶救助等,實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劉輝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