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 ”“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逐步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努力把群眾的‘呼聲’‘哭聲’‘罵聲’變成‘掌聲’‘笑聲’‘喝彩聲’。 ”近日,全省暖民心行動工作部署推進會議召開,部署推進10項暖民心行動。
民生的溫度,往往是由一樁樁、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的,平凡樸素凝聚人心。從年初安排實施20項民生實事,到此次推進10項暖民心行動,“為民辦實事”不斷深化、延伸和拓展。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讓大家的日子過得有盼頭、有甜頭,這是省委、省政府對全省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回應群眾需求的具體行動。
小事莫小視。有人覺得,做大事看得見容易出成果,做小事太瑣碎“拈不上筷子”,但群眾反映的瑣碎小事,恰是他們碰到的實實在在的大事。停車難影響出行、“空巢”老人吃飯不便、幼兒園“一位難求”、看牙病又貴又煩、菜市場臭烘烘亂糟糟……事情越小越不引人關注,問題越小越難被發現。小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日積月累容易 “出大事”。現實中,一些針頭線腦的小事處理不當,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損害黨和政府公信力。而小公園、小車位、小公廁等工程規模不大、投資不多,卻頻頻換來群眾贊譽。
小事要提質。事情不是辦了就行,更要提質增效、辦好辦優。隨著生活水平提升,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不斷升級,為民辦事要從“有沒有”向“優不優”轉變。完善健身設施,還要配到群眾身邊。新增停車泊位,還要盤活共享車位。補上家政從業人員“缺口”,還要規范優化行業管理。推廣徽菜品種,更要培育更多知名品牌。老年人“吃得飽”,還要“學得好”。小事飽含群眾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民生實事與群眾訴求同步銜接、精準對接,在解決群眾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需求上下功夫,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就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小事重普惠。 “一顆牙”“一餐飯”、“一老一少”缺養缺帶,許多小事常常是群眾反映集中的共性問題、普遍性問題。細微之處更需格外關注。普惠看似是淺層次要求,卻是最基礎、最實際的考量。實施好健康口腔、安心托幼、老年助餐服務、老有所學等群眾受益面廣的行動,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盡可能覆蓋更多群眾。辦實一件事,贏得萬人心。辦好一件事,推動解決一類人的事。以點帶面、總結經驗,關注基層、觸及“角落”,讓每個人的幸福擴大成千家萬戶的幸福。
干事應科學。小事再多,也不能“一刀切”。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從實際出發,就不可能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目標進度,實打實把每個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到位。摒棄辦事過程中的簡單化思維、粗暴化方法、強硬式手段、官僚化風氣,下足“繡花功夫”,工作才能精準精細。腳踏實地、量力而行,不脫離實際、不嘩眾取寵,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才能辦好更多實事。
干事集眾力。小事里有“大學問”,不能僅靠一方力量。就拿老年助餐行動來說,涉及部門眾多,亟需完善政策、拓寬資金保障渠道。政府做好“分內事”,扛起責任,該建的建、該補的補,該規范的規范、該監管的監管,兜住民生底線。以市場化手段破解投入不足難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形成多元供給格局。及時溝通、多方協調、各司其職,“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擰成一股繩,合力做好“關鍵小事”。
干事講平衡。民生小事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具體需求,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大局。就業、醫療、養老、家政、健身、餐飲服務……暖民心行動不僅是大民生,也是大產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滿足民生需求的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既解民憂、又利發展,把民生需求作為發展導向,把民生投入轉化為增長潛力,實現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良性循環。
干事要持續。基層治理千頭萬緒,雞毛蒜皮的小事層出不窮、千變萬化。眼前的“小修小補”解決了,“難啃的骨頭”“燙手的山芋”可能正在路上。謀劃推進、滾動實施政策措施,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及時掌握群眾需求新特點、新變化,健全民情反映機制和民主決策機制,創新方式方法,確保政府“干的事”精準對接群眾“盼的事”。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第一標準,群眾評價高的推而廣之、不滿意的立即整改,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推,持續取得新進展,積小勝為大勝。
“作于細”方能“成其大”。一以貫之抓落實,身體力行爭當先,把“關鍵小事”辦成“暖心大事”,關注每一個生活細節、落實每一項政策措施,以真抓實干的作風開展好暖民心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讓群眾看到變化、見到成效、得到實惠。(韓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