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浩蕩,奔競不息。
這是一張宏偉壯麗的夢想藍圖。
這是一曲激情澎湃的昂揚戰歌。
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光輝歲月。
走過鐵水奔流、鋼花璀璨的火紅歲月,來到乘“智”而上高質量發展的新馬鋼,歷史和未來在此處碰撞,傳統和創新在此時融合,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近年來,圍繞“集中化、無人化、少人化”等智慧制造技術典型應用,馬鋼各單位在發展進程中不斷推陳出新,積極推廣使用工業機器人,切實提升安全水平,在智慧制造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步。
如今的馬鋼,正插上智慧的翅膀,卷起智能制造這股巨浪,厚積而薄發。大江之畔,這座歷史悠久的“鋼鐵城邦”里,“智”潮奔涌,“新”風蔚然。
從“手”控到“智”控 鳳凰涅槃獲新生
在特鋼公司高速線材生產線成品庫區,靈活的機械臂不停舞動,繁忙的天車來回穿梭吊運,一輛輛載著線卷的貨車有序出庫。但定睛細看,軋機操作臺里、天車駕駛艙內,甚至就連地面庫區也看不到一名工作人員。
“現場發生這樣的變化,都要歸功于智慧制造重點改造項目——高線無人天車智能平面成品庫的建成投運,自它投運以來,我們現場操作維護人員減少了18人,這是以前根本無法想象的。”特鋼公司高速線材生產線行車技師宋勇介紹說,高線無人天車智能平面成品庫有效打通了產線與物流間的信息瓶頸,其系統信息準確率為99.99%,有力保障了天車運行的安全穩定高效,不僅從根本上改變原有庫區人員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等狀況,而且避免了人工作業帶來天車頻繁啟動、停止、穩鉤等動作,預計可降低設備能耗30%以上。
這條曾被譽為“中國高線搖籃”的馬鋼高速線材生產線,在上世紀80年代成為當時國內外最先進、軋制速度最快和國內唯一的優質高速線材生產線。
星海橫流,歲月成碑,后來隨著越來越多“后起之秀”的崛起,更多新產線登上高速線材的舞臺,而這位初生代的“老前輩”在經歷漫長的時間磨礪積淀后,不斷升級改造,不斷自我超越,如今再一次向世界展現屬于他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憑借智慧制造重點改造項目,馬鋼高速線材生產線率先填補了國內高速線材無人天車智能平面成品庫的空白,再一次走在了行業前列。
像這樣“舊貌換新顏”“重回巔峰”的產線在馬鋼廠區近些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篳路藍縷,玉汝于成。這些功勛卓著的“前輩”們,充分汲取新時代的智慧“養分”,與時俱進,奮力蓄勢突破再譜新篇。
通過智慧制造倒逼,對流程進行系統性改造,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資產效率和管理效率。
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大大提高了現場管理、精益運營和用戶服務水平,直接提高了產量、質量,降低了成本。
通過數字技術、5G智慧控制,有力引導多專業、全工序深度協同,催生基層組織快速變革和技術創新。
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的高效運用,催生同一種管理語言,加快了協同管理的形成。
近年來,馬鋼聚焦智慧化、信息化改造,生產廠部精簡21%,廠部管理機構精簡45%,分廠精簡50%,作業區精簡52%,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設備“報到上崗”,越來越多的產線實現了“無人化”管理;與人員精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1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83億元,利潤總額超百億,創歷史最好水平,煉鐵煉鋼產線屢創日產新高,馬鋼正沿著“高科技、高市占、高效率,國際化、生態化”的戰略路徑,跑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從制造到“智”造 而今邁步從頭越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站在馬鋼運營管控中心由96塊屏幕組成的巨型顯示屏前,答案就藏在眼前無數跳躍著的實時動態數據中——生產指令從這里精準下達,現場實況在這里盡收眼底。
如果說產線高爐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解放了“鋼鐵巨人”的雙手,那么運營管控的智慧化和信息化就是賦予了其智慧的大腦。
“市場競爭的關鍵在效率。過去打電話、看報表,耗時不說還容易出錯,現在都是‘信息跑’、實時看,內容全在屏上、一目了然!”寶武馬鋼股份制造管理部副部長周全說,對生產狀況的實時把控,讓管理決策更加精準高效。“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高爐出鐵需要鐵水罐車裝運。通過大屏實時掌控動態信息,鐵水產量不斷攀升,鐵水罐周轉率也明顯上升,利用信息化管控平臺就能做到精準高效調度。”
放眼整個馬鋼廠區,智慧制造正在徹底顛覆人們對傳統鋼鐵企業的刻板印象。圍繞全流程、全工序、全要素、全集成,馬鋼以無人化、集控化、一鍵化、可視化為目標,以區域集中管控、現場智能裝備應用、無人化作業場景等為重點,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5G、AI等新技術應用,將傳統冶煉單元轉型為裝上“智慧芯”的鋼鐵自動化制造單元。結合生產實際,馬鋼以管控中心、智控中心建設為核心,建立高效協同的管控機制,提升現場自動化水平與智能裝備應用,為“鋼鐵巨人”插上智慧的“翅膀”。
運營管控裝上“智慧腦”,技術創新全力加“數”跑,在精準高效的管理體制支撐下,一批批新技術、新產品在馬鋼誕生。
“我們可以生產出‘會說話的車輪’,實現產品單件跟蹤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每個車輪都會有一個‘健康碼’,就像車輪的‘身份證’,一掃就可以看到產品的全部信息。”說起車輪三線的智慧化改造情況,馬鋼交材安全管理部、制造部部長張磊滿臉自豪,馬鋼的車輪被應用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長三角多家城市軌道交通多條線路的1.1萬余輛車上,已經累計使用車輪約9萬余件。
產品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產品質量越來越好,創新推動實力升級,為了實現從“制造”到“智造”,馬鋼的腳步從未停止。
黨的十八大以來,馬鋼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速產品升級、產業鏈延伸、國際化經營,致力破解“卡脖子”難題,催生出一系列技術創新成果。27項新產品實現首發,超低溫韌性熱軋H型鋼、中國標準地鐵車輪全球首發;重型H型鋼產品一枝獨秀,出口夏威夷;馬鋼高速車輪駛入德鐵;重載機車齒輪鋼產品高速奔跑在蘭新線,馬鋼品牌愈發閃亮。于2020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的中國寶武中央研究院馬鋼技術中心,依托2個國家級創新平臺、4個省級創新平臺,馬鋼積極開展國家及省級各類科技項目申報,近三年參與、承擔政府科技項目27項,2020年馬鋼在研政府科技項目13項,14項科技創新成果獲省、行業獎項。
從“盆景”到風景 星星之火可燎原
被譽為“最強大腦”的馬鋼智園建成投用,南山礦無人駕駛礦車駛入百年礦山,5G為原料運輸的全過程裝上了智慧化的“眼睛”......
在這片“閃耀著科技藍和生態綠”的沃土上,馬鋼集聚了大量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應用成果,由數字化、智能化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產生的一連串“化學反應”,令人欣喜、震撼不已。
矢“智”不渝,有“智”者事竟成。自2020年以來,馬鋼通過對標寶武成熟做法、試點應用等推進形式,采用平臺化的思維,打造運營管控中心,構建煉鐵、煉鋼、熱軋、冷軋、交材等智慧工廠,努力實現智慧工廠的管控“All In One”,為后續機制變革、大數據中心建設等創造條件,支撐起“一總部多基地”管理模式。
2021年,馬鋼“乘勝追擊”,按照“云-邊-端”工業互聯網理念,再造扁平化智慧制造新IT架構,又重點部署一批智慧制造重點項目。其中2021年6月30日上線的馬鋼整合融合信息化項目“一鍵切換”更是重中之重。該項目涵蓋寶武集團管控等42個信息系統,涉及財務、銷售、采購、生產、設備、能環、工程項目等馬鋼全業務領域。歷時15個月,完成三年任務,實現了同步覆蓋數量最多、覆蓋進度最快的目標。這也是寶武系內首家經營管理類系統和產銷系統同步切換上線的項目,開創了寶武先河。
云程發軔,萬里可期。“從制造到‘智’造,從經驗到規范,我們正在努力把馬鋼智慧化的‘盆景’連成‘風景’,用‘智慧’書寫出一份高質量的‘馬鋼答卷’。”寶武馬鋼負責人表示,2022年,馬鋼將從“點、線、面”維度,夯實“四個一律”基礎,構建“一總部多基地”管控模式,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邁向跨產業、跨空間、跨人機界面的互通融合的智慧制造2.0階段,形成低碳、綠色、智慧的鋼鐵工業大腦。
文/記者 吳衡 通訊員 張少華 羅繼勝
圖/通訊員 羅繼勝 於鳳麟 王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