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綿萬里盡春耕。清明過后,春意更濃,農業生產也進入關鍵期。今年春耕,博望區在統籌疫情防控的同時,聚焦農業提質增效,推進良種良法、精耕細作,探索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特色高效農業,從有限的土地中獲得更多收益,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畝均收益更高
4月8日,博望區丹陽鎮寶義村潤海家庭農場的3個塑料大棚里,農場主蔣尊娣蹲在地上,查看秧苗長勢,心里計算著插秧時間,“兩天長一厘米,差不多10天后就能插到田里了。”
“別看它這時候長得和普通秧苗差不多,長大后可完全不一樣。”博望區農業服務站站長陳財宗說,這是再生稻的秧苗,所謂再生稻即種一茬收獲兩回的水稻,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與常規雙季稻相比,具有省種、省工和綠色環保等特點。
去年蔣尊娣試種了40畝再生稻,頭季一畝地收了1500斤的水稻,兩個月后,第二次收割,每畝又收了300斤。“去年頭一次種,摸索著干,今年有了一些經驗,我又多種了110畝再生稻,畝產2000斤應該沒問題。”蔣尊娣說道。

種植再生稻提升了主糧的畝均收益,而在博望區大面積鋪開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則真正實現了農業畝均收益的倍增。
4月11日一大早,在博望區新市鎮丹陽湖水產養殖合作社,工人們正忙著給網箱里的魚苗投放飼料,并不時抖動漁網,驅趕飛鳥。“‘稻蝦魚’共養一直是我們合作社的種養特色,目前已投放魚苗5萬公斤、蟹苗50萬只、稻蝦田自育苗1.23萬公斤。”丹陽湖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邵六海說道。
近年來,博望區探索“稻田+”模式,在好山好水上做“加法”,鼓勵農戶采用“稻田+魚蝦”模式,推動種養殖業轉型升級,著力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拓寬村民增收致富路。
“目前全區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7500畝,畝均收益1.2萬元,是過去僅僅種水稻、小麥收益的3.5倍。”陳財宗介紹。
發展精品農業
“邊角料”結出“致富果”
清明一過,博望橫山云霧茶葉專業合作社正式進入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凌晨4點半,天剛蒙蒙亮,采茶工就挎著竹簍上山了。
遲開龍是這片茶山的主人,早在37年前,他的父親就開始承包山地種茶。到遲開龍手中,茶園面積已擴展到80畝,年產綠茶七八百斤。“還是不夠賣,茶葉還在樹上,就被人預定了。”遲開龍表示。
云霧茶一葉難求,也讓博望農業部門動起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的念頭。可耕地面積有限,在哪里找地呢?山林間的荒地成了首選。

走進博望鎮紅陽村白茶種植基地,一株株嫩綠的茶苗迎風招展。2019年起,博望鎮從浙江安吉招商引資引進“白葉一號”項目,采取“公司+村委會(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荒地種植白茶,由韻陽茶業公司進行管理。
“目前茶園總面積在500畝左右,今年我們還將繼續流轉300畝土地開發種植,總面積達到800畝,另外預留200畝帶領老百姓自己種植,這就是千畝茶園的整體規劃。”韻陽茶業負責人張紅韻介紹。
“通過種植茶葉,改變傳統低效的農業產業結構,讓昔日的荒山轉變成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紅陽村黨總支書記邰能康說。
博望地處丘陵地區,境內山多水多,想方設法讓土地增產增收,不止在山林間做文章,洼地里也大有可為。
春日暖陽,在博望區丹陽鎮仰理華家庭農場茭白田里,農場主仰理華正在給茭白間苗。“從目前長勢來看,春季茭白畝產5000斤沒問題,如果后期物流通暢,加上秋季銷售收入,126畝茭白田銷售收入可達200萬元。”
“下一步,我們還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業,以優勢特色產業引領農業提質增效。”陳財宗介紹道。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朱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