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里,染紅了桃花,描青了山巒,繪綠了田野,處處彌漫著清新的味道。
近年來,我市以林長制為牽引,持續筑牢長江生態屏障,聚焦百年礦山復綠,發力林業產業振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科學開展春季植樹造林工作。截至3月9日,全市春季植樹造林5600畝,已完成全年計劃任務的74.7%。數據背后,一條增綠、復綠和活綠的線條漸次呈現。
增綠 唱響長江生態贊歌
3月初,在長江西岸(和縣段)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項目——浮沙圩示范區的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工人們正在搶抓節點、全力趕工,爭取讓這處綠色游園早日與市民見面。
去年9月,該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親水平臺、希望草甸、濕地棧道、三山七圩、荷塘廣場、千舟競帆廣場、水韻文化廣場、詩歌文化廣場……一個個生態亮點正從紙上變為現實。該項目預計今年5月正式亮相。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長江兩岸植樹造林工程,按照“應綠盡綠、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原則,大力開展長江一公里范圍內綠化造林,全力修復長江岸線生態,厚植生態底色,加快長江生態廊道“增綠”。
和縣投資近8000萬元建設浮沙圩示范區,當涂縣江心鄉、鄭蒲港新區陳橋洲實施外灘造林……我市重點實施“四退四還一帶”工程,退建還綠、退灘還林、退灘還濕、退漁還濕和護堤護岸長江防護林帶,將馬鞍山長江沿岸打造成生活岸線、景觀岸線、生態岸線,重塑美麗長江風景線。
與此同時,我市及時出臺林業產業發展獎補政策,建立起長江岸線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不斷鞏固長江生態廊道“增綠”成果。
復綠 擂響綠色轉型戰鼓
“走!這個周末到凹山湖赴一場春天之約吧!”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這一新晉網紅打卡點,已成為朋友圈邀約的熱詞。
2萬多平方米的綠色草坪、50余種各類喬木、6.5米寬的景觀環形道路,還有充滿了礦區記憶的設備展示區。如今,凹山地質文化公園每天都迎來送往眾多游客。
在凹山地質文化公園的另一側,湖畔的山坡上,一排排沿著山體栽種的元寶楓、山桐子、杜仲生機勃勃,枝干上的綠葉迎著春風擺動。樹下,軟綿綿的草坪,夾雜著粉黛亂子、山桃草,在山體邊緣圈出一個長條形花圃。
“以前坐飛機,在高空中看到凹山采場,就知道到馬鞍山了。如今,看到百年礦區漾起新綠洲,真是喜不自勝。”市民周楠楠自從在抖音上刷到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就被這里深深迷住了,經常帶著女兒前來游玩。
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聚焦向山地區生態轉型和綠色發展,打出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及產業導入升級“組合拳”。
我市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引入社會資本,發展以元寶楓、杜仲、山桐子為代表的“三棵樹”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有效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問題。
活綠 繪就鄉村振興畫卷
2月底,博望區博望鎮紅陽村三期白茶基地現場人頭攢動,一片繁忙景象。80多個村民在田地里分工協作,一組負責挖坑培土、種植茶苗,一組負責挑水澆灌。
博望鎮2019年從浙江安吉招商引資引進“白葉一號”項目,大力發展茶葉種植,采取“公司+村委會(合作社)+農戶”模式,由韻陽茶業公司進行管理,負責投資營運、技術指導和銷售,同時帶動當地群眾就業。
紅陽村通過種植茶葉,改變了傳統低效的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人勤、民富、村美、山青。而紅陽村正是我市聚焦林業高效產業,做好“活綠”文章的一個縮影。
林地變資本,青山變金山。近年來,我市利用丘陵、荒地、低產林地等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薄殼山核桃、黃桃、白茶、珍稀苗木花卉等區域特色林產品基地建設,狠抓林業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不僅綠了山林,還富了口袋。
與此同時,我市深入推進“四旁四邊四創”綠化與鄉村振興、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深度融合,鼓勵農戶在自家宅前屋后、庭院內外見縫植樹,栽植果木林、花木林等庭院經濟樹種。伴隨著林業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顯現,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一個山綠、林活、民富的生態馬鞍山,生機勃勃。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焦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