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2000多年前,詩人屈原寫下《橘頌》,世代流傳。斗轉星移,2022年2月16日,在和縣善厚鎮皂角村,35畝標準化蜜橘產業基地正式開工。隨著土地平整、設施修繕等基礎工作完成,1200株“紅美人”柑橘苗種下,這片土地將譜寫出一篇現實版的“新橘頌”。
皂角村,曾是一個“貧困村”,有常住人口3545人,耕地面積約10661畝。近年來,該村憑借資源優勢,并通過政策扶持,大力發展稻蝦連作、瓜果種植等產業,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7萬余元,不僅成功摘掉了“窮帽子”,還走上了產業脫貧奔小康的發展新路。
“產業興旺的第一步,是因地制宜、選準產業。只有立足當地環境,選擇有競爭力、高附加值的特色產業,才能更好地帶領農民致富。”皂角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陳仁義表示,2022年,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壯大村集體經濟,強力推進鄉村振興,皂角村將以集體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計劃引進農業發展企業,聯合開發已有連片土地資源,盤活閑置資產,發展特色產業,提高單位產值。
消息一經傳出,便引起和縣梅之戀水果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陳善菊的注意。作為返鄉創業者,她已在和縣開發了李壩水庫和山地農田兩處共400畝的綜合性旅游農場。
數次對接與磨合,皂角村與陳善菊將目光投向了“紅美人”柑橘產業。“紅美人柑橘果實呈橙紅色,糖分高,有著甜橙般的香味,市場前景廣闊。”陳善菊告訴記者,紅美人柑橘在豐產期,每株收入就能在4000元左右,經濟效益可觀。
2月16日當天,標準化蜜橘產業基地正式動工。據悉,該項目占地35畝,現有鋼架大棚28個,池塘及抽水泵房各1個,種植橘子苗1200株,預計投資90萬元。“我們將陸續進行土地整理,修繕圍網、供水、供電、供暖等基礎設施,采購大棚膜、監控、遮陽網等,為今年種植柑橘苗打下堅實基礎。”陳善菊表示,2023年11月第一批橘樹就可掛果、投入市場,期間還將套種西瓜等農產品來增加單位面積產值,年收入總額預計在400萬元左右。
“通過固定資產及部分項目資金入股,村集體可獲得分紅,村民也可通過入股和務工來增加收入。”陳仁義表示,蜜橘產業基地只是開端,皂角村將結合本地資源優勢,繼續加強農企合作,發掘培育村內致富帶頭人,盤活村集體閑置產業,謀劃新的產業項目,讓越來越多的“甜蜜產業”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的“糖分”。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李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