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深的感悟在基層。2月15日,伴隨著元宵佳節,馬鞍山日報社2022年度“新春走基層”主題采訪活動圓滿收官。
30天里!從項目現場、廠礦園區,到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從凌晨四點農貿市場升騰的城市煙火到大年三十的保供巡線守護的萬家燈火,從人流攢動的高鐵東站到24小時堅守的警務站,新聞工作者們一路見證、一路捕捉、一路收獲,記錄下城市發展的新風新貌,定格住廣大群眾的笑容愿景。

30天里!《黑礦山變成“新綠洲”》《新橋通了,他們笑了》《今年春節,我們就在工地過!》……一篇篇鮮活的新聞稿件見諸報端,一個個融媒產品收獲點贊。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浪潮中,他們用新聞作品完成了一次次正能量的傳遞。
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聯系群眾,用新聞傳遞心聲。
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是新聞戰線堅持多年的優良傳統。在活動中,馬鞍山日報社的全體新聞工作者,扎根基層、奔赴一線、錘煉“四力”,采寫、制作出一批“接地氣、冒熱氣、有深度”的精品力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見證!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城市的脈搏在跳動,發展的浪潮在奔涌。

剛剛過去的2021年,我市全面打響新時代“向山大會戰”,加快實現“生態傷疤”向“城市花園”的美麗蝶變。城市之東,一個個向山地區綜合整治項目也在加快推進。
1月14日一早,記者任德玲、劉青元一起驅車趕往凹山地質公園項目現場采訪。不僅將這座即將開放的新晉打卡地在第一時間推介給廣大市民,更通過項目負責人黃克斌講述的形式,以小切口入題呈現這座城市謀“綠”發展日漸清晰的輪廓。
春節臨近,我市重點項目的建設者們如何過年?
1月24日,記者劉挺穿過江東大道(印山路—九華路)段的施工圍擋,走進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項目施工現場。“今年春節,我和工友們就在工地上過了!”當被問起春節安排時,操作手王偉這位來自山東臨沂的漢子答得干脆。
在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無砟軌道鋼桁梁斜拉橋建設現場,中鐵四局巢馬鐵路3標二分部經理郭小楠告訴記者吳黎明:“為保證工期節點,春節不放假,施工不停歇,有100余名員工決定留在工地過年。”

接著,《今年春節,我們就在工地過!》《項目建設不停歇,就地過年筑“長虹”》等稿件隨之刊發,全面展現了我市廣大建設者堅守崗位、助力發展的火熱場景。
年初八,全市制造業三年倍增突破年暨“改作風辦實事優環境”動員大會召開,鮮明發出了堅定不移把發展制造業作為主旋律、主抓手的強烈信號,嘹亮吹響了拉高標桿、全力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的沖鋒號角。
會議一結束,記者吳衡立即驅車來到馬鋼新特鋼項目建設現場進行采訪。“希望新特鋼項目能夠助推馬鋼、馬鞍山市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躍升。”項目部工程管理組組員郭君表示。
捕捉!人民群眾樂開懷的瞬間
路,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路,更有鄉村振興的路;不僅有溫暖的回家路,還有堅守的平安路。

春節前夕,和縣歷陽鎮興圩村駐村工作隊傳來消息,村里的一座橋要通車了。1月18日,記者鄧婷婷、胡乾亮乘車一個多小時到達村里,見到了那座讓當地村民笑容滿面的新橋。“沒有想象中的長虹臥波,只是鄉村道路中橫跨一溝渠的小橋,不足30米,但村民臉上的笑容讓我印象深刻。”采訪結束后,鄧婷婷感嘆,鄉村振興,如何振興?就是在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產業發展、村民齊心協力中實現的。
一張張熱情洋溢的笑臉,一句句滿懷感激的祝福,這個春節被定格在照片里,也深深印在腦海中。
1月29日下午,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三樓的會議室里傳來歡聲笑語,上岸漁民“三姑娘”陳蘭香笑著從會計手中接過數好的鈔票,將分紅一個一個交給其他8位上岸轉產的漁民股東。記者張令琪、邵紀明在現場捕捉到了這一美好瞬間。

這是一則溫暖的故事,更是一則奮進的故事。即使故事微小,依然熠熠生輝。
在探訪花山區老舊小區改造進程中,記者季晨辰沒有提前預約任何采訪對象。然而她看到的是處處洋溢著煥然一新的景象,路過的居民面帶笑容、腳步生風,甚至會在記者了解情況時欣然駐足、面對鏡頭,“你問咱小區的變化,那我有得夸……”
“通過老百姓談切身體會、直抒胸臆,我走過的每一處樓棟、轉角、景觀,用鏡頭、筆墨記錄下的點滴細節,將老舊小區的‘蝶變’得以全方位展現,將這座城市的‘繡花功夫’原汁原味地呈現。”季晨辰說。
收獲!錘煉“四力”永遠在路上
只有用腳步去追尋、用心靈去思考、用真情去融入,才能挖掘鮮活感人的基層故事,才能聚焦新時代的新氣象,才能找到新春佳節的濃濃“新意”。

1月23日一大早,記者劉明培冒雨趕到軍民路警務站,沉浸式采訪民警的一天。一夜未合眼的民警趙超在接到警情后,立即跳上警車,尋找嫌疑人。“警務站24小時不關門,有警情就得立即處理,群眾有問題也得第一時間解決,沒有上下班一說。”趙超說。
“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地沉下去,真誠地走近采訪對象,體會他們的甘苦,傾聽他們的心聲,就一定能挖掘感人的故事,發現容易忽略的細節,寫出鮮活的、接地氣的新聞。”劉明培感嘆。
只有接地氣,用心看,才能記錄真實。
1月24日凌晨4點,記者王永霞來到安民農副產品批發交易中心,踩著泥水,見證市場一天中最繁忙時刻的到來。采訪過程中,很多細節讓記者動容。經營戶齊德紅對待蔬菜像對待孩子一樣,小心翼翼地搬運,生怕手重碰壞了,“賣相不好,可能就賣不出去。”他告訴記者,最怕因為自己失誤,導致菜被浪費。

錘煉“四力”,不僅包括“鐵腳板”,更要鍛煉“善思考”。
物業管理全覆蓋后,小區有什么變化?居民有什么反響?帶著本能的思考,記者吳黎明走進了多個小區,居民普遍給予肯定。“如果就此落筆,顯然過于單薄,放大了看,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我在釆訪中了解到,城區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的實現,得益于該縣去年8月開始推行的‘微改革’。”吳黎明說。
什么是“微改革”?為什么要實施“微改革”?帶著更深層次的思考,吳黎明進行了二度釆訪。在稿件中,吳黎明以居民從物業管理全覆蓋的獲得感為切入點,把“微改革”寫深寫透,突出其落點準、收效快的特點,最終以《微改革:謀小事撬動大變化》為題見報,稿子份量重了起來。
每一段行程的結束都為了更好的再出發。盡管2022年度“新春走基層”已落下帷幕,馬鞍山日報社的新聞工作者們仍然奔忙在基層、活躍在一線,用奮斗繼續書寫著新聞工作者的擔當,講述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奮斗故事。
本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