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保障是制造業倍增的關鍵支撐。
全市制造業三年倍增突破年暨“改作風辦實事優環境”動員大會為要素保障找準了五條突破路徑,那就是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做到“地等項目”、暢通金融活水、破解能耗瓶頸和要激發人才活力。
錨定方向求突破,奮發有為再突擊。連日來,我市相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自我加壓、振奮精神、多措并舉,狠抓要素保障措施落地見效,虎虎生威助力“制”行千里。
政策集成再創新 資源集聚強優勢
“市財政局將緊緊圍繞全市制造業三年倍增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工作方法,強化政策集成,深入細致開展產業扶持政策修訂工作,力求政策更加務實管用、精準有效。”市財政局經濟建設科(企業科)科長丁冬來表示,將通過提高政策獎補標準、制定專項政策扶持,進一步放大產業政策牽引效應,推動政策向畝均效益水平高、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傾斜。同時,借鑒滬蘇浙等先發地區經驗,會同相關部門,加大政策整合清理力度,讓有限的資金更多投向優質企業和項目。
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企業“人、財、技”迫切需求,我市按照“全面整合、高度聚焦”要求,將市財政扶持產業發展各項政策資金和目標任務全面統籌整合,每年統籌安排不低于5億元規模資金用于支持企業發展。此外,對獎補類型相同相近或存在重復的政策條款予以整合規范,對現行政策中項目小、資金少、“撒芝麻鹽”類政策予以清理,對政策效益不足的政策條款予以取消,不斷強化績效結果應用,切實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作為土地要素保障的重要部門,我們將通過閑置低效工業用地‘全域治理’、‘標準地’改革2.0版擴面升級、土地供應審查最優速度的實際行動,加速要素向制造業集聚,助推重點項目落地落實。”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科科長李珊珊說。

2022年,我市將持續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及低效用地的清理處置工作,計劃全年完成8000畝。“這些騰挪出來的空間,將最大限度地保障重點產業項目的用地。”李珊珊表示,在盤存量的同時,對于新增的建設用地,我市將嚴格按照“標準地”改革2.0版的要求,在規劃設計、土地出讓、證照辦理的環節,圍繞著企業需求,定制式推進各環節運轉,實現成交即發證、交地即開工、竣工即登記的“三即”出讓模式。
瓶頸破除求突破 活泉引入增動能
“《馬鞍山市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要‘開展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倒逼落后產能退出’,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市發改委能環辦主任袁振表示,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市已于去年底在全省率先開展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
新的一年,將積極爭取重大項目能耗指標單列,扎實推進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倒逼落后產能退出,騰出能耗指標保障優質項目建設。同時,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嚴格實施能耗“雙控”制度,加快推動綠色循環發展,切實做好能源供應保障,全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不斷提升全市單位能耗產出效益水平,讓綠色成為“馬鞍山制造”的鮮明底色。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興則經濟興,充分發揮金融的‘潤滑劑’、‘催化劑’作用是實現制造業三年倍增計劃的重要方面。”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辦公室主任兼金融監管科科長胡偉說。
胡偉表示,2022年是制造業三年倍增計劃的開局之年,為確保目標實現,全市金融系統將以項目為抓手,圍繞服務實體經濟主線,實施企業上市“破零倍增”工程;強化科技賦能,深入挖掘中小微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功能;發揮基金“撬動”作用,著力構建體系完備的基金叢林。力爭至2024年末,我市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5%,新增制造業上市企業7家,基本形成以政府引導基金為基礎,各類基金為配套的超百億基金叢林。
“人才是第一資源。多年來,我市已建立起一支龐大的人才隊伍,但實現制造業三年倍增,仍需進一步強化人才服務保障。”2月14日,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人社部門將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等方面齊發力,以創業城市建設為抓手,引育更多產業發展亟需的人才,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
記者 任德玲 劉挺
廖嵐鈞 胡越
通訊員 彭彩梅 勤學
施恒權 文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