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馬鞍山,勝景宜人滿目新
薛家洼生態園
濱江生態濕地
濱江文化公園
······
成為廣大市民的“城市生態客廳”
馬鞍山的“網紅打卡地”
太空視角下的
馬鞍山
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下面就跟隨新華社的太空鏡頭
看一篇衛星新聞
《這段長江的生態蝶變,太空視角也看得清清楚楚!》
初春時節,走入薛家洼生態園,在碧綠色的江水之邊,漫步于新修建的步行綠道上,一派生機勃勃的圖景。從幾年前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林立,變為鳥語花香、樹木成蔭,從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到一江碧水東流,從“市民不愿前往之地”到“網紅打卡點”……憑借這樣的生態蝶變,薛家洼聞名于長江兩岸。

高分馬鞍山數據與應用中心副主任胡生送參與了薛家洼整治的全過程。他清晰記得初次來此勘測時的情形——臭氣熏天,浮塵多,江邊都是淤泥,只能穿著雨靴、戴著口罩勘測,“如今生態之變,天壤之別。這里一年比一年更綠、更漂亮。”
上岸漁民陳蘭香見證了薛家洼“活力”之變。她和丈夫曾靠捕魚為生,在薛家洼“水上漂”了20余年,目睹了無序捕魚對長江水生態的破壞。2019年剛上岸之初時,陳蘭香一家對未來還很迷茫。沒想到,丈夫張周華很快加入了護漁隊,還找到一份濱江文化公園的水上保潔工作。
為讓漁民上岸后能夠“穩得住、能致富”,馬鞍山開展了就業培訓等系列工作。2020年12月,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陳蘭香成立了一家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吸引了其他8戶漁民入股。虎年春節前,公司經營收入已有約160萬元,年終陳蘭香給每戶漁民股東分紅了7000元。眼瞅著薛家洼人氣越來越旺,新的一年里,她還計劃著在附近開一家土特產專賣店,擴大致富渠道。
以薛家洼的蝶變為突破口,馬鞍山市實施了沿江岸線的綜合整治。從天空望向薛家洼生態園,我們發現改變的不只是這一處。
一顆圓形“藍寶石”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查看既往監測數據,這里曾是馬鞍山一座有著百年開采歷史的凹山采場,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露天鐵礦。歷經注水填坑,成為一座巨大的人工湖——凹山湖。2021年6月,當地啟動凹山湖生態修復示范點項目,進行土壤修復、流域治理、礦山修復、林木種植等,令廢棄礦山“染”上更多顏色。
毗鄰薛家洼的六汾河,曾被淤泥和各種雜草所占據,油污漂浮,對周邊及長江均造成一定影響。經過2021年危廢清淤、新建河道等整改,河流清澈見底,水質消除劣V類,兩岸景觀整體提升。
兩岸綠潮涌
一路好風光
這樣的馬鞍山
你愛了嗎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