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臂靈活舞動,各類機器人正在生產線上忙碌作業;工業企業“觸網登云”,生產效率水平加“數”提升……走進遍布一江兩岸的一處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熱潮奔涌,“智變”魅力令人贊嘆。
從制造到“智造”,已成為我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生動展現著這座資源型城市加速轉型、跳出“周期”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制造業是馬鞍山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十四五”開局之年,市經信局錨定“提質擴量增效”目標,充分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牽引作用,深入實施產業轉型提升行動,以更高標準、更實措施、更大力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打造產業強的“白菜心”賦能添力。
數據見證成效。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5%,增幅居全省第6位。36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5個行業增長,行業增長面69.4%。全市制造業快速發展壯大,占GDP的比重達36.3%,比上年提升2.3個百分點。
面向未來,全市工業戰線將深入實施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努力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上“當先鋒、做高地”,奮筆書寫“智造名城”新精彩。
提“智”促提質,轉型加“數”跑
通過提“智”加“數”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建設“智造名城”的應有之義,更是打造產業強的“白菜心”的關鍵之舉。
為推動智能制造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去年以來,市經信局積極推廣寶武馬鋼“智變”經驗,率先全省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構建一流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加快把“盆景”連成“風景”,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效益。
該局出臺《馬鞍山市智能制造診斷實施細則》,完成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線上智能化診斷。同時,針對有基礎、有意愿開展智能化改造的企業,組織第三方服務商為百余戶企業免費開展線下深度診斷。
去年底,我市公布智能制造標桿示范企業名單,認定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為特殊貢獻企業,山鷹國際、馬鋼軌交、蒙牛乳業3家企業為智能制造標桿示范企業,4家企業共獲獎補8100余萬元。這項工作在全省首開先河,充分表明了我市激勵智能制造、推動轉型升級的鮮明導向。
放眼全市,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浪“智”潮,讓企業“脫胎換骨”,發展“乘風破浪”。截至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制造成熟度已達規范級,共擁有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61個,數量居全省前列。
制造添“智”,轉型加“數”。
瞄準數字經濟新賽道,市經信局搶抓機遇、持續發力,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加快部署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新型網絡設施,目前已實現主城區和重點工礦區5G網絡覆蓋。全市鋼鐵、食品、造紙等產業累計投入70多億元實施工業互聯網場景應用,寶武馬鋼“冷軋智控創新應用”等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入選數位居全省前列。博望區工業互聯網平臺、山鷹數字化生產運營平臺等5個區域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全省2021年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若干政策資金支持項目。粵美金屬“5G+工業互聯網全連接工廠”、華孚精密“5G智慧工廠”等一批重點項目加速推進。
同時,大力發展5G通信通訊、半導體等新興產業,加快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去年,全市規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產值約140億元,同比增長20%,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新動能。
綠色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市經信局以編制全市工業領域碳達峰“1+3”方案為契機,以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為突破口,加快推進全市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產業之樹”愈加生機勃發、綠意盎然。
“畝均論英雄”,“算”出高質量
“通過畝均效益評價量化指標,企業更能看清自身的差距、短板,從而通過技改創新等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朱士中說,通過不斷節源降耗、技改創新,公司已連續三年被評為A類企業,行業銷售排名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二、安徽省第一。
以“畝均論英雄”為導向,全力讓“寸土生寸金”,正成為全市企業及縣區、園區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群像。
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我市于2018年底在全省率先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通過精準施策、扶優汰劣,旨在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
經過三年多的持續推進,我市畝均效益評價范圍已實現工業企業全覆蓋,并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結果運用體系。2021年底,這項改革創新舉措已在全省進行推廣。
畝均效益評價,“評”是基礎,“用”是關鍵。
我市在列出企業效益“體檢單”的同時,通過引導優質企業做大做強、潛力企業提檔升級、低效企業轉型退出,開出分類施策“處方單”,推動有限要素資源向高效益、高產出、高成長、高質量企業集聚。同時,拿出“真金白銀”獎勵先進,2021年共對280戶企業兌現包括畝均稅收領跑者、稅收突出貢獻企業、畝均效益提升獎勵等在內的專項政策獎補資金2853萬元。
得益于高質量發展“新戰法”,2018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12.59萬元,2020年度已提升至14.75萬元,增幅17%。畝均稅收增長超50%以上企業760戶、增長超100%企業472戶。去年全市共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66戶。
“好馬配好鞍”,加速促轉型。
我市按照“淘汰落后、盤活閑置、規范提升”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差別化價格政策、回收利用、嫁接重組等方式,引導低效企業、低效用地退出或轉型。去年共完成清理處置閑置用地1.47萬畝、低效用地4400畝,倒逼189戶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為產業發展騰出了寶貴空間。
打開手機,車間內近300臺生產設備的實時運行狀態盡在掌中;走進車間,完成技改升級的智能化生產線,效率大幅提升50%以上,產品質量和加工精度顯著提高……
“通過技改升級,不斷提升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讓產量更高、品質更優、效益更好。”馬鞍山方圓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滕召勇表示。
技術改造,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擴大工業有效投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去年以來,市經信局緊緊圍繞“項目攻堅年”活動部署,通過推進備案入庫、緊盯重點項目、加強統籌調度、加大政策扶持等多措并舉,全力以赴推動全市技改投資不斷提質增效。去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資增長1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全市納入統計入庫技改項目56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11個。
做優“軟環境”,助企“快成長”
“現在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我們幫助解決?”
在“企業接待日”活動現場,市領導與企業家面對面溝通交流,聽取意見建議,現場協調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讓企業家們深切感受到了全市上下關心和支持企業發展的真情實意。
創新開展“企業接待日”活動,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是市經信局全力做好企業服務工作的生動縮影。
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去年以來,市經信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推動服務企業工作向“精細化”、“精準化”持續升級,不斷改善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獲得感不斷提升。
該局籌建成立市企業服務中心,遴選4家省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進駐服務,構建一網辦理、一廳接待、一門反饋“三個一”服務模式。同時,面向企業家開展7場政策宣講培訓,宣講對象覆蓋全市所有縣區、園區和500戶民營企業。
暢通線上服務渠道,創新線下服務方式。該局持續完善“惠企通”平臺惠企超市內容,整合綜合服務平臺,籌建科技支持平臺,逐步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模式轉換。同時,常態化開展“億元企業大走訪”、中小企業融資專項行動等走訪服務,組織企業參加南京都市圈產需對接活動,開展大中小企業供需精準對接活動,舉辦南京都市圈裝備制造產業供應鏈對接會等,積極幫助企業紓困解難、開拓市場。
民營經濟開好局,為全市工業經濟添磚加瓦。
去年以來,市經信局牢固樹立“為自己人辦事就是辦自己的事”服務理念,深入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計劃,全市民營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競爭力顯著增強。2021年,我市累計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2212戶,同比上升10.65%;新發展私營企業10513戶,同比上升7.87%。
同時,扎實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大力推動中小企業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73戶,讓創新創造釋放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