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洽談了沒簽約、簽約了沒開工、開工了沒竣工、竣工了沒投產……怎么辦?
對于這個問題,馬鞍山市創新“戰法”。通過對工業“洽談未簽約、簽約未開工、開工未竣工、在建未入庫、竣工未投產、投產未上規、上規未達產”等“七未”項目實行全過程閉環管理,分類施策、精準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問題,加快推動項目建設不斷提速提效。
數據顯示,“七未”項目攻堅以來,馬鞍山全市410個在冊登記“七未”項目已化解銷號397個,“七未”項目直接貢獻工業投資超100億元,推動全市工業投資增長12.8%。
破“七未”,強動能。
創新“戰法”的背后,既是馬鞍山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始終昂揚斗爭精神的生動體現,更是這座城市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奮力跨越趕超、矢志走在前列的決心彰顯。
厘“單子”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要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區域競爭中“快進”,必須全力推動項目快落地、快投產、快見效。
近年來,馬鞍山不斷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成功簽約一大批優質項目,但由于種種原因,部分項目落地慢、進度慢,制約了產能效益發揮。
問題就是發力方向。
東科半導體
馬鞍山全面梳理近年來億元以上洽談工業項目和竣工工業項目,分類整理出“七未”項目清單,切實做到底數清、成因清。
為推動“七未”項目閉環化解,馬鞍山牢固樹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實施四級統籌調度機制,由市“項目攻堅年”活動指揮部統一領導“七未”項目破解工作,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各相關部門、載體單位協同推進,通過抓實項目每個環節,集中力量攻堅破解,力促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效。
為提升“七未”項目化解效率,馬鞍山逐一明確“七未”項目責任主體、路線圖、時間表,依托重點項目信息管理平臺,運用視頻監測技術,實時掌握項目推進情況,推動項目早轉化、早實施,對已解決問題的項目及時清單銷號,做到化解一個、銷號一個。
開“方子”
馬鞍山創新開展“企業接待日”活動,由市領導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聽取意見建議,全力為企業發展紓困解難;
組建市企業服務中心,打造“線上+線下”、“一站+一網”的企業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診斷、政策咨詢代理、技術檢驗檢測等服務;
落實重點項目服務“秘書”制度,堅持“好時不擾、難時出手”,推動項目建設“加速快跑”……
放眼一江兩岸,一項項改革創新舉措“鮮活”落地,一個個痛點、難點問題“迎刃而解”,推動項目攻堅不斷取得新成效。
高效破“七未”,關鍵在于精準施策。
馬鞍山通過實行“督促推進一批、幫扶提效一批、輸血紓困一批、轉型提升一批、騰籠換鳥一批”“五個一批”舉措,多渠道、多路徑精準破解項目進度中的難點和堵點。
泰爾重工
對進展不快的重大招商項目,馬鞍山堅持“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分隊、跟蹤服務、一抓到底”;對簽約落地慢的重點招商項目,馬鞍山組織開展項目加快落地專項行動;對在建未入庫統計項目,比對項目清單,實施精準指導,推動應統盡統、應報盡報;對建設進度滯后的在建項目,實施四級統籌調度機制,實行“清單管理、派單交辦、對單銷號”。
在幫扶提效方面,馬鞍山通過幫助企業搭建線上線下市場營銷渠道、用好“詩城英才”人才政策等多措并舉,“一企一策”精準幫扶,為企業排憂解難。同時,深入開展“四送一服”,落實《優化營商環境100條3.0版》,利用“惠企通”等平臺,實現投資獎補、減稅降費、報裝減免等優惠政策直達企業。
在轉型提升方面,馬鞍山大力推廣寶武馬鋼“智變”經驗,引導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目前已完成上千家企業的智能制造診斷、評估工作;同時,對成長性好、擁有核心技術的項目,深入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
拔“釘子”
充滿高科技魅力的智能化廠房依次排開,行云流水的智能化生產線高效運轉……走進中電泰日升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景象如火如荼。
作為馬鞍山首宗“標準地”出讓項目和慈湖高新區“拿地即開工”試點項目,總投資20億元的中電泰日升精密結構件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210天,樹立了項目落地建設速度的新標桿。
“拿地即開工”,讓企業省心、省時。據統計,“標準地”工業項目拿地后,開工周期比以往平均縮短4-6個月。
為破解“七未”項目難題,馬鞍山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全力抓好項目要素保障,千方百計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辦不到”變成“辦得到”,力促有效投資快速轉化、高效落地。
作為全省“標準地”改革唯一試點城市,全市累計出讓工業項目“標準地”79宗、5130.6畝,省級以上開發園區新增工業用地全部“標準地”出讓。
慈湖高新區雙創基地 濮勇攝
日前,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會同省有關單位起草的《關于推廣畝均效益評價工作的意見》,已經省委、省政府審定并正式印發。這意味著,由馬鞍山在全省率先實施的“畝均論英雄”改革,已全面在全省鋪開。
通過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馬鞍山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由實施評價前的12.59萬元提升到14.75萬元,增長17%;2019年以來共倒逼328戶低效企業實現轉型或退出,盤活、騰退低效企業用地9128.78畝,為戰新產業、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騰出了寶貴空間。
在深化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方面,馬鞍山按照“能減則減、能合則合”原則,再造流程、再減材料、再壓時限,今年以來全市審批項目875個,工業項目前期工作時間壓縮至26個工作日以內;企業開辦實現“5140”(不多于5份材料、1個環節、4小時辦結不過夜、政府買單零費用)……
只爭朝夕抓項目,全力以赴促攻堅。隨著一個又一個“七未”項目被攻堅化解,推動全市項目建設持續提速提效、要素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快馬加鞭”,為加快打造產業強的“白菜心”注入了強勁新動能。
來源:聊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