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礦區,總讓人想到山體裸露、處處灰蒙,更別提寒冬時節,花木凋零了。然而,1月14日,記者沿著彎曲的山路行至凹山湖畔,綠色的景象卻讓人眼前一亮。凹山地質公園披上“綠裝”,如同一片綠洲,嵌入百年礦山之內。
“老胡,這棵樹栽得有點歪,先不忙著澆水,要先扶正。”和往常一樣,黃克斌一大早就來到施工現場,和同事們一起忙碌著。不同于一個月前流露出的焦慮和緊張,此刻,他的臉上更多的是笑容和自信。看到記者,他熟絡打招呼,“怎么樣,和你上次來的時候相比,是不是大不一樣了?現在凹山地質公園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就剩下完善基礎設施了。”
黃克斌是一位“礦二代”。1992年,從采礦專業畢業的他來到凹山采場,從事采礦工作,直至2017年閉礦前夕。
2021年,我市打響新時代“向山大會戰”,向山地區開啟了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之路,這座曾經的百年功勛采場也再次迎來了“新機”。
2021年,身為馬鋼礦業生態科技修復公司黨總支副書記、副經理的黃克斌,毅然接下了重任,在原凹山采場西側建成一座總投資4000萬元、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的凹山地質公園。“說實話,這么大的工程,要在一個多月完工,當時心里真沒底。”回憶起剛接到任務時的壓力,黃克斌仍眉頭一緊。
搭建觀景平臺、布置礦山設備展示區、修葺山頂花園……自去年11月底,凹山地質公園項目啟動以來,五支施工隊伍同時進場作業,從早上6點干到晚上12點,最多的時候全場400多人同時施工,全力以赴趕工期。“每晚回去,手機上都顯示走了一兩萬步。”黃克斌說,這一個多月,真的是困得倒頭就想睡,但又急得睡不著。
沿著新鋪上瀝青的景區環形道路一路向前,黃克斌當起了向導,帶著記者一一游覽。
“你看!這凹山湖是由原來的凹山采場注水填坑而成,水深200多米,面積約一平方千米。”黃克斌說,為了能讓游客更直觀地欣賞凹山湖壯美景色,項目建設方對原礦坑邊坡進行了削坡減載,確保其穩定性后,在距離地平面61米高的位置向外伸展,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觀景平臺。
走上觀景平臺,黃克斌指著西側一塊原生礦石說,“這塊鐵礦石可不簡單!它的品位高達60%,相當于破碎后,可以直接投入爐中煉鐵。它在削坡減載時挖到的,是意外的驚喜!當時我就在現場,一眼就認出來了,立即讓工人保留了下來。”黃克斌計劃在這塊鐵礦石上刻上一個“源”字,就將它屹立此處。
“馬鞍山因礦興鋼、因鋼興市,一個‘源’字象征著百年礦山的流金歲月,這不僅是凹山采場的歷史和功勛,更是這座城市的自豪與榮光。”在黃克斌看來,凹山地質公園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挖掘了礦區遺存,保留了城市記憶。
說話間,黃克斌帶著記者來到了礦山設備展示區,記者看到,滿滿的都是礦山元素和礦區記憶。
牙輪鉆機、礦用汽車、電力機車、電鏟、推土機……2萬多平方米的展示區內,安放了各種采礦設備。“這些‘大塊頭’可都大有來頭,在采礦歷史中小有名氣!我們花了不少功夫,一個個拆裝運送而來,再就地組裝而成。”對于展示區內的各種采礦設備,黃克斌如數家珍。
“走!帶你去山頂公園。”移步換景,記者跟隨黃克斌攀登至山頂,一棵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大松樹映入眼簾。“這就是當年凹山大會戰的指揮部所在地,我們特意保留了這處景點。”黃克斌介紹,目前公園正在增設指示牌,讓游客游覽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黃克斌說,下一步,計劃在山頂花園旁的綠地處建設地質博物館,集中展示馬鞍山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成就和城市工業文明發展的光輝歷程。“真的很慶幸,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為城市的綠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匯聚凡人微光,加碼綠色生態,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望著腳下的這片“綠洲”,黃克斌說道。
記者 任德玲 圖片 劉青元
通訊員 趙麗麗 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