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6秒!
2021年12月30日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EAST控制大廳里,正在運行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再次創造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1056秒的長脈沖高參數等離子體運行,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馬克裝置實現的最長時間高溫等離子體運行。
不懂,但是聽起來很厲害!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俗稱“人造太陽”。這顆現在還藏身于實驗室的“太陽”,一旦走出實驗室進入商用階段,或能為未來人類能源需求提供終極解決方案。巨大的潛力,讓它備受關注,成為安徽科技創新的“人氣擔當”。
“人氣擔當”不止核聚變技術。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超薄玻璃等領域實現并跑領跑,墨子號、九章、祖沖之號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矚目,托珠單抗診療方案、重組蛋白疫苗、交互式空中成像技術助力全國抗疫。
多年來積勢蓄能,安徽的科創實力已然不容小覷。去年12月11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安徽2021年度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8位,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排名背后,安徽科技創新栽了多少樹?未來能結什么果?在各地調研中,省委書記鄭柵潔對此高度關注。
一

2021年11月13日,鄭柵潔來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調研大科學裝置。他在調研中特別指出,“創新是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
結合安徽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就能理解這句話的分量。
從發展實踐來看,近年來安徽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一體建設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創新平臺,建成了32家省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著力打造科技設施聯通、科技鏈條融通、要素流動暢通的創新矩陣,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跨越,引領安徽在高質量發展征途上邁出了更大步伐。
可以說,正是科技創新這個杠桿,有力撬動了安徽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面向未來,安徽要在區域競爭中實現更大的爭先進位,需要解鎖更多科技創新密碼,用越來越多的科技硬核為自身發展提供更強驅動。
調研中,鄭柵潔多次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掌握獨門絕技”“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積極搶占產業和技術制高點”。
科學技術制高點,就是發展的制高點。對于一省來說如此,對于一國來說更是如此。安徽扎實推進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既是為自身謀,也是為全局計。
履新安徽后,安徽大校大院大所集聚的科研基礎讓鄭柵潔印象深刻。中科大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坐鎮,讓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一眾大科學裝置相繼布局安徽,構筑起安徽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
這些“國之重器”,鄭柵潔十分關注。他在調研中強調,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科學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加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力度,力爭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在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體現更大作為。
科技強國是國家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布局省份,安徽既要為一省圖遠略,更要為國家御長策,立足大校大院大所聚集的優勢,用好大科學裝置等有利科研資源,努力點亮越來越多的科技樹,用科技創新的實際成效為一域爭光,為全局添彩。
二

科技創新,是安徽的六大優勢之一。但把優勢變為勝勢,還需做好轉化文章。
如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鄭柵潔在調研中十分重視。他多次提出,“要把更多創新成果就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在安徽的產業化”“切實把科研高地轉化為產業高地,切實把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能夠看出,科技創新成果“就地轉化”是鄭柵潔強調的重點。
前面提到,安徽坐擁大校大院大所,省會合肥早就是全國“四大科教中心”之一,為何直到近幾年安徽科創才名聲鵲起,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都“默默無聞”?
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此前就地轉化不足,許多創新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落到其他地方安了家。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安徽必須打通創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讓更多科技成果真正為安徽發展賦能。
如何實現“就地轉化”?鄭柵潔在調研中給出了具體思路。
在合肥市,鄭柵潔指出,要利用市場化的手段和辦法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催生更多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在蚌埠市,鄭柵潔要求,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聯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切實把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只爭朝夕、埋頭苦干、爭先創優,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
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鄭柵潔強調,要緊密結合我省產業鏈發展需求,探索市場化的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支持企業牽頭組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支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歸結起來,便是發揮市場化機制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聯動的路子。
而從實際成效來看,近年來安徽創新能力之所以能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原因便在于成果轉化創優打法,重塑了安徽科技創新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再到產業化發展的生態格局。越來也多科技樹不僅在安徽發芽,更在安徽成長結果。以量子技術為例,多家量子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讓合肥已成為當下量子產業重鎮。
統計顯示,2021年1月至11月,安徽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增長23.4%、18.0%;全省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1041.03億元、850.26億元,同比增長65.5%、115.4%,持續呈現科技成果“進”大于“出”態勢。
化積勢為動能,安徽創新之變,前所未有。
三

欲其薄發,必先厚積。
創新之變的驚艷,來自日復一日的積累。正如鄭柵潔多次強調,“科技創新是栽樹工程。”只有多栽科技樹,栽好科技樹,才能收獲更多的創新成果。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科研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培養更多人才、招引更多人才、用好更多人才,是科技創新栽樹工程的重要內容。
鄭柵潔對人才工作極為重視,2021年10月8日在合肥市調研人才工作時指出,要求地方和省級有關部門自覺服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緊密對接重點產業發展需要,建好科技創新大平臺,增強育人才、聚人才的功能,探索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去年12月3日,鄭柵潔來到中科大宣講十九屆六中全會,結束后不忘與一線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創業團隊親切交流。他表示,要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切實把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打造“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才能激發創新活力。
鄭柵潔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當好科技創新的“后勤部長”,針對科研工作的需求清單,完善服務保障機制,為科學家排憂解難,讓科學家安心搞科研,持續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在蚌埠市,鄭柵潔指出要聚焦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加快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積極創新科技體制機制,鼓勵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寫在生產車間里,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堅持市場驅動、需求導向,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