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市“兩會”召開在即,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市各地干部群眾歡欣鼓舞,倍感振奮。回顧以往,城市、鄉村,工廠車間、田間地頭,處處展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展望未來,廣大干群紛紛表示,要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精神,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本期邀請部分干部群眾,聚焦打造生態優的“白菜心”這一話題,談收獲、吐心聲、說期盼。
建立生態環境常態長效管護機制
“我對本次市‘兩會’充滿了期待,希望建立長效機制,維護并提升薛家洼區域生態環境。”平湖街道負責人謝宜家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能明顯感受到馬鞍山的天空更藍了、水更清了、空氣質量更好了。2017年起,我市以薛家洼、蘆葦江灣等為突破口深入推進長江岸線整治,拆除或關停散亂污企業、非法碼頭等,引導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并及時進行復綠補綠,實現長江東岸的生態蝶變。
謝宜家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需要進一步的鞏固和維護。平湖街道不斷健全“河長+警長+網格員”日常管護體系,采取“日常巡查+專項檢查”的方式對“水面+岸線+碼頭”開展宣傳監督、義務巡邏、綠植養護、垂釣管理等活動,持續鞏固長江東岸薛家洼段整治成果及內陸河畔的生態環境,為建立長效化生態環境管護機制做出了有益探索。
謝宜家建議,在建立日常管護體系中,要注重組織動員黨員志愿者開展日常巡邏,防止出現偷倒、偷排的現象。進一步強化河長責任制,增強責任意識,開展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問題。各級各類學校應多多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推進生態環保觀念在下一代身上“生根發芽”,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共同維護好生態環境。
爭創“兩山”理論實踐基地
“打造生態優的‘白菜心’,人民群眾充滿期待。”當涂縣生態環境分局局長陸興富說。新的一年,當涂縣將在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的基礎上,積極爭創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重點工作主要有:圍繞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問題及新一輪“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抓好各項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繼續做好水、土、氣污染防治工作,完成2022年市對縣水、氣、土考核目標;各鄉鎮、園區全面完成“環保管家”進駐;縣級“環保管家”高效運轉;推動鎮、村兩級完善“環境監督長”工作體制;完成入河排污口2022年整治任務;推動縣級“環境監督長”制度落地生根,高效運轉;實現全年秸稈禁燒“零火點”;持續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重點對涉揮發性有機物的10個關鍵環節開展摸排與整治,推廣使用低揮發性的原輔料。開展工業爐窯的摸排,重點完成沖天爐、熱風爐等類型的淘汰工作;依據2022年上級部門下達的環境監測任務,結合當涂縣實際情況,完成監測計劃規定的監測任務;認真辦理各類環境污染信訪投訴,辦結率98%以上;開展“兩高”項目摸排,嚴格審批條件,推動存量“兩高”項目改造升級。健全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建設,推進水和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和考核全覆蓋。
加大對生態型非遺項目保護力度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我們在發展中逐步認識到的。”馬鞍山市夏進酒業有限公司夏來保說,就博望區來說,轄區內擁有幾十項已經進入縣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大多數屬于純手工制作的生態型食品,如傳承了數百年的米酒、山芋粉絲、酥糖等,這些飲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土特產品資源,用純手工制作的方式,將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手工制作技藝延續了下來。因為現代人開始注重養生,這些純天然手工制作的生態型“非遺”食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如新市米酒、粉絲等通過網上銷售和物流的方式,已經銷售到全國各地。
夏來保希望在即將召開的市‘兩會’上,加大對生態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力度,大力宣傳“非遺”手工食品,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針對博望區“非遺”食品項目眾多的實際,建設一個“非遺產業園”,將這些生態型的“非遺”食品企業集中起來,由政府牽頭組建統一的銷售和物流網絡,同時由種植大戶通過流轉農民承包地的方式大量生產“非遺”食品所需的諸如糯米、山芋等原輔材料農產品,促進這些“非遺”食品生產企業提高產能,讓生態環保的純手工制作的“非遺”食品進入尋常百姓家,為打造生態優的“白菜心”貢獻一份力量。
希望城市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這幾年我深刻感受到馬鞍山城市的變化,社區生態環境、社會秩序越來越好,特別是老舊小區改造,讓小區的環境更整潔、更宜人、更宜居,我們的城市建設得也越來越漂亮了。”馬鞍山市蕓溪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培春說,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提升城市品位、共享品質生活為目標,保持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創建不止,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市容、城市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著力鞏固和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衛生城市創建成果。
“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馬鞍山人的夢想。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許培春希望,全市上下能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把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讓環境美成為馬鞍山最鮮明的標識。
記者 吳黎明 慕繼平 涂慧民 朱小曼
通訊員 楊慧 甘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