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區、農貿市場、背街小巷,不僅展示一個城市的“顏值”,也展現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還關系一個城市的人文溫度。近年來,我市緊盯重點區域、緊扣突出問題、緊抓整改提升、補齊工作短板,文明城市創建常態長效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

日前,記者分別前往主城區的部分居民小區、農貿市場、背街小巷進行實地探訪,了解具體情況。
地點:塘西街道塘岔社區新塘小區
11月2日,塘岔社區新塘小區2021年度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小區內新鋪的瀝青路面干凈整潔,居民樓外的光纜、電線經統一包裹后顯得格外清爽。沿著主干道往南走,路邊兩側不時看到有堆積的水泥、砂土等建筑材料。位于小區5號樓西側的中心小花園正中央擺放著許多健身器材,四周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這是將新架設一些健身器材,居民健身會更方便。”施工人員說。
記者注意到,小區6號樓附近張貼有小區施工進度計劃表、施工總進度計劃以及工程公示牌。工程公示牌顯示,該小區改造工程涉及墻面粉刷、道路出新、室外照明、拆除違建、新建文化長廊等。

“此次改造,我們小區共涉及14棟居民樓、554戶居民。改造有幾個月了,主要以基礎類改造項目為主。”花山區塘西街道塘岔社區黨委書記伋國萍介紹,新塘小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小區14棟樓全部建成于2004年,存在產權交錯、設備設施老舊、生活環境品質不高、物業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今年初,該小區被列為花山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8月份正式啟動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目前,該小區改造工作已經整體完成80%,樓前線纜規整、雨污管道改造、樓道墻體粉刷、公共區域景觀提升及道路改造工作已完成,后期將加快推進樓體外墻粉刷、監控系統和路燈安裝以及電瓶車充電設施安裝工作,預計本月底基本改造完成。
該小區6號樓居民王叢長今年73歲了,已在這個社區住了17年。“以前,小區的地面都是坑洼不平的,有的路面磚都是碎的,我們老年人晚上都不愿意出來走,生怕摔跟頭。現在路面平整了很多,出門也方便了。”王叢長堅信,小區改造完成后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宜居。
地點:新崗農貿市場
“您要點什么?”“這個多少錢一斤?”“這個也很新鮮,要不要來點?”……11月2日上午8時許,新崗農貿市場人頭攢動,吆喝聲和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此時正值買賣高峰期。
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新崗農貿市場功能區劃分明顯,中間是蔬菜區,兩邊是干貨、糧油、散裝酒、熟食、禽蛋、 鹵菜、牛羊肉、生豬肉、豆制品、海產品等區域,其間還有懸掛式指示牌,上面標注著出口、衛生間、疏散通道等方位,而每個經營戶的攤位上方都有一面電子屏,電子屏上有經營戶的相關信息。另外,記者還注意到,在新崗農貿市場的西北角,設有校稱處和總服務臺,此時兩名工作人員在崗。

“新崗農貿市場自2019年標準化改造以來,環境變得更加整潔了,來買菜的市民也越來越多。”新崗農貿市場經理朱洪坤介紹,新崗農貿市場建于上世紀80年代,因建設年代較早,改造前市場基礎設施陳舊、下水排水不暢、規劃布局不合理。經改造提質,該市場重新設置了排污、排水、水電、通風、采光設施,增設了相關功能區,整體規劃更加合理、服務更加周到。
“現在市場內環境很清新,賣菜的心情也變好了。”從事蔬菜經營生意五六年的汪女士告訴記者,市場規劃合理后,大家更愿意來買菜購物了,生意也變得越來越好。
“感覺現在來這買菜就像是在‘逛商場’,各個區域劃分明顯,各種菜品應有盡有,整個環境干凈又整潔,買起來舒心又放心。”正在買菜的曹女士感慨道。
地點:采秣東路
采秣東路周圍分布著多個居民小區和不少商鋪。由于人口流動大、道路老化、下水道堵塞,每到下雨天就會出現積水,加上路面坑坑洼洼,行人和車輛躲之唯恐不及。“車輛亂停亂放,路面坑坑洼洼,給居住和出行帶來不便。”說到采秣東路的過去,家住生化新村的蔡師傅概括為三個字——“臟亂差”。
重修下水道、實施“白加黑”、施劃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位……改造提升后,煥然一新的采秣東路變美了,滿足了居民們的期盼。“改造效果非常好,路面寬闊平順了,下雨也不再積水了,車也有地方停了。”蔡師傅笑著說,在這里生活了十幾年,這次改造力度最大,道路變化最明顯,住在周邊的居民都感覺幸福感在“噌噌噌”地提升。

記者在現場看到,改造后的采秣東路路面寬闊整潔,道路兩側的空地上合理地施劃了不少的停車位,電動車、自行車有序地停放在非機動車線內,各類商鋪門前干凈整潔,少見占道經營情況。而在采秣新村東側的綠地旁,印有“控制揚塵污染 美化美好環境”等內容的宣傳圖片,營造濃濃的宣傳氛圍。
然而,記者也發現,工程掃尾不徹底,綠化樹下還有少許的剩余磚塊隨意堆放;個別商戶“門前三包”意識不強,商鋪前存在雜物堆放、甚至占道經營情況;少部分市民為圖方便未將電動車停放整齊;碧綠的草地上有零星的白色紙屑……
“好的環境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希望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從不亂停車、不亂丟垃圾等小事做起,維護好家門口的美麗風景。”蔡師傅的這席話得到了居民們的一致贊同。
創建對話
市城管局:以常態長效守護城市細節之美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文脈和肌理所在,也是市民每天上班的“第一公里”和回家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小街巷連著大民生。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伴隨著城市的不斷建設,在馬鞍山城區部分背街小巷“路不平、燈不亮、污水冒溢、垃圾遍地”等問題日益嚴重,并逐漸成為“臟亂差”的集中地。
為扮靚背街小巷、優化人居環境,有效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今年以來,市城管局牽頭,統籌交警、住建等相關部門和相關縣區載體,全面啟動市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行動,針對背街小巷內存在的市政設施、市容秩序、環境衛生、車輛停放等問題,開展屬地為主、部門聯動、分類推進的辦法集中提升行動,通過多部門共建、多網格共治、多方位聯動、多點位發力,共同“把脈問診”,形成合力,改善背街小巷環境問題“老大難”,達到“路平、水暢、燈明、干凈、整潔、有序”的總體目標。
“經過實施改造提升,花山區半邊街、躍進路、新崗路,雨山區馬鋼便道、華飛路、陽湖小道等背街小巷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市容市貌整體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管部門將繼續嚴格按照“三有十無”的標準,即有管理人員、有保潔隊伍、有停車區域,無出店經營、無占道擺放、無道路綠化破損、無暴露垃圾、無污水油漬、無亂貼“小廣告”、無亂披亂掛、無亂停亂放、無違章搭建、無破損臟污門頭,從市容秩序、環境衛生、車輛停放、門頭招牌、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方面積極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秩序整治工作,不斷提升背街小巷管理水平。同時,強化督查,嚴肅考核,每月定期對掛牌和重點督辦的道路進行督查考核,并將結果納入各載體每月文明創建考核成績,促進以常態長效守護城市細節之美。
市文明辦:精準化持續推進 常態化長效管理
“居民小區、農貿市場和背街小巷與市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關系著市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關系著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市文明辦創建協調科三級主任科員胡迪表示。
近年來,市文明辦主要通過強化硬件、協調管理,促進全市居民小區“舊貌換新顏”、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頭換面”。“在強化硬件方面,如老舊小區改造,市文明辦相關工作人員前期會參與進去,提出設置集中晾曬區域、增設充電樁和停車位等建議;在協調管理方面,市文明辦協同相關單位會對各個小區、小巷、市場進行抽查考核,并進行‘打分’評比及通報,希望通過疏堵結合的方式提升我市的文明形象。”胡迪說。
“創建文明城市,是一項對細節要求極高的工作。一街一巷、一磚一瓦、一言一行,都承載著群眾的滿意度,連接著市民的幸福感。”胡迪說,我市已創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質量,使得百姓日常生活更便利、更有獲得感。
接下來,市文明辦將繼續關注全市居民小區、農貿市場和背街小巷的重點區域,加強常態化管理、做好宣傳引導工作,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文明創建活動中來,讓我市文明程度再上臺階。
文圖/記者 涂慧民 余萍
見習記者 朱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