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一組《“仙鶴”重返石臼湖》的圖文引爆全網。正在石臼湖考察的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吳海龍教授證實,在當涂與博望交界處的湖區目睹到丹頂鶴的蹤跡。時隔30年,丹頂鶴再次現身石臼湖,讓眾多專家與鳥友欣喜不已。
百鳥聚濕地,托舉生態城。
含山大漁灘、和縣半月湖、當涂大公圩……在馬鞍山,越來越多的濕地如同一條條秀麗的玉帶,滿載著蔥蘢的綠意、蓬勃的生機,與城市相偎相依,訴說著與水為鄰、生活有岸的悠閑與靜謐,見證著馬鞍山的變遷和發展。
互依互存 守護“地球之腎”
什么是濕地?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能夠凈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
馬鞍山,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美譽,境內河流縱橫,湖泊、庫塘密布,濕地資源豐富,生物種類多樣。據最新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馬鞍山市濕地面積約6.6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16.3%。繪好詩意水岸彩卷,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尤為迫切。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度重視、統籌推進,將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城市創建、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范疇,通過加強資源規劃管控、構建部門協調機制、完善系統執法監管,全力將生態優勢轉換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守護“綠肺”,規劃先行。為此,我市積極編制《馬鞍山市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和石臼湖、大漁灘專項規劃,將石臼湖、大漁灘納入自然保護地和生態紅線管理,嚴格建設項目準入標準,依法禁止濕地周邊采伐林木、亂開亂挖、亂建濫占。同時,積極出臺《馬鞍山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馬鞍山市市級濕地公園認定辦法》《馬鞍山市濕地保護小區認定辦法》,強力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作,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當涂石臼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含山大漁灘兩家省級濕地公園,以及雨山湖、當涂護城河、和縣雙橋河、含山縣裕溪河后河四家市級濕地公園。目前,和縣金河口濕地公園、當涂江心濕地公園正在申報省級濕地公園。
共建共管 點亮“璀璨明珠”
9月27日,一場由馬鞍山市當涂縣、博望區禁捕退捕辦,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禁捕退捕辦以及石臼湖自然保護站共同組織開展的“寧馬一縣三區”交界水域長江禁捕聯防聯控行動有序開展。
當日,“寧馬一縣三區”共出動5艘漁政執法船艇,組成巡航編隊對石臼湖、運糧河、姑溪河等交界水域開展禁漁聯合執法行動,進一步健全跨區域的共建共管機制,做到監管全覆蓋、無盲區、無死角。
石臼湖地處皖蘇交界處,是一縣三區(馬鞍山市當涂縣、博望區,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的界湖,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徙通道上,也是安徽境內越冬水鳥重要的棲息地之一。
為構建蘇皖毗鄰地區濕地資源共建共管機制,2019年,“寧馬一縣三區”共同簽訂《長江禁漁共建共管協議書》,定期開展交界水域聯防聯控專項執法行動,依法打擊破壞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的違法犯罪行為,禁止非法捕魚、捕鳥,積極開展環境清理,加速構建石臼湖生態環境保護共商、共治、共享一體化發展格局。
為進一步強化石臼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建設科學化、規范化,有效地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我市率先加大對石臼湖保護區生態保護力度,將境內圍網全部拆除?!拔覀儗⑨娙》e極措施,加強石臼湖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一步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為鳥類提供更好的越冬棲息場所,全力打造石臼湖優美生態環境發展先行區。”當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工程師李明道說。
如今的石臼湖,通過 “生態修復、鳥類棲息地”等工程的實施,“竹竿連著竹竿,圍網連著圍網”的場景不見了,上有鳥類展翅翻飛,下有魚類自由洄游,生態功能已得到極大恢復,呈現“水清、岸綠、生態優”的美景。
同心同向 逐夢“淡水之源”
鏡頭拉至長江東岸,11月的濱江生態濕地(楊樹林),這里珍藏著馬鞍山秋季的韻味。林中漫步,十步一景,身后是秋的絢爛,眼前是蜿蜒向前求索的遠方。無論是清晨第一縷灑向林中的晨光,還是落日余暉為路旁的蘆葦蕩籠上晚霞,亦或是穿梭于光影之間的白鷺,人們都能在這片濕地中找尋。
濱江生態濕地(楊樹林)由水系、蘆葦、楊樹林和江灘地組成,是保留多年的原生態濕地,總面積約3000畝,南北向長約2650米,東西向長約700米。從空中俯視,像一顆鑲嵌在江畔的“翡翠”。
近年來,我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實施“四退”工程,大力實施長江岸線綠化造林工作,厚植生產岸線,通過打出“鐵腕治江”組合拳,全力推進長江馬鞍山段水清岸綠產業優。2020年,僅長江建新綠這項工作中,全市就恢復濕地4967.5畝。
與此同時,城市之東,“向山大會戰”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市上下堅持“生態修復+”的思路,推動“三棵樹”項目“礦山治理+特種經濟林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讓生態變資源、變產品、變平臺,把綠色變經濟,全面打通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守護好采石河、慈湖河的“發源之地”。
同心同向,逐夢“淡水之源”。借力“林長制”“湖長制”,構建完整的濕地管護網絡,形成了部門間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整合執法職能,完善執法隊伍和管理制度建設,建立長效監管體系;定期開展濕地生態狀況評價,確保濕地面積、生態質量只增不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之下,全市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創新不斷、成效斐然。
根據調查,目前全市濕地動物資源約208種,其中:鳥類166種、獸類18種、兩棲類10種、爬行類14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5種、二級保護的22種,國家級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161種。
一幅充滿風情、極具創想的城市濕地未來圖景,正在加速構建;一座百鳥嬉戲、綠色為底的“生態福地、智造名城”,正在款款而來。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彭彩梅 陳鵬
部分圖片來源馬鞍山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