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全面禁捕,守護生命長江。馬鞍山市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江禁捕退捕,推行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兩年來,長江馬鞍山段漁業資源恢復明顯,魚類規模、資源密度是禁漁前的1.5倍和2倍。長江岸線實現從“臟亂差”到“美如畫”的精彩蝶變,薛家洼等已成為了網紅打卡地。馬鞍山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被全國推廣,為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先進經驗。
禁捕后,我市緊抓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契機,實施改革建隊、業務興隊、科技強隊等機制建設,不斷推進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堅持“人防+技防”、“專業隊伍+社會共治”、“水上巡查+岸上整治”、“江上巡+岸上查+點上蹲”,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斬斷非法捕撈的源頭,模范踐行了省委長江禁漁“六無四清”目標。創設的長江生態法庭、駐長江檢察室、護漁、增殖放流代履行、長江大保護聯合執法、“精準滴灌式”禁捕普法模式、“四有一暢”工作法、“1+2”幫扶退捕漁民等模式均在全國推廣。市漁政綜合執法支隊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漁政亮劍2020”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先進集體,漁政執法支隊被選為部省共建基地,代表國家巡查鎮江至九江段。
改革建隊,執法由“分散”向“集中”轉變
全面落實《長江保護法》,推行全要素執法機制改革,打破原有農業執法分工界限,構建以行政執法為重點、行業管理為基礎、技術支撐為保障的監管執法模式,構建“五指成拳”的執法格局,有效地克服了關鍵時段、關鍵領域人員局部性緊缺的困難。
今年3月以來,進入長江刀魚繁育旺季,執法人員捉襟見肘。針對這一情況,支隊立即從其他綜合執法領域又抽出9名業務能力強的隊員,進行了漁政執法專題培訓后,立即投入階段性禁漁執法工作。針對階段性春耕執法,從漁政執法支隊中抽調6名隊員補充,立案查處8件,為執法改革前的400%。同時,結合各執法領域,成立專家支撐團隊,為執法提供技術服務。
業務興隊,能力由“達標”向“實戰”轉變
實施大練兵機制,開展政治練兵、專業練兵、技術練兵、實戰練兵、軍訓練兵、競技練兵等“六大練兵”和對應的法律素養提升、體能拓展、技術攻關應用等十大行動。
如法律素養提升行動,突出以考促學,在專家學者授課的基礎上,推行“雙周考試”;突出以案促學,遴選市縣級執法骨干成立辦案指導小組,推行“1+2”老帶新模式,采用按需培訓、案例講解等方式,全面提升辦案技能;突出考核促學,建立執法人員“日常考核+執法考評”機制,執法人員案件查辦質量與年底評優、干部提拔相掛鉤,形成“人人爭先進位,個個趕學創優”良好氛圍。
科技強隊,監管由“人防”向“技防”轉變
推行執法信息化機制建設,率先實現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視頻監控全覆蓋。建立漁政信息、船艇維修、無人機執法等技術應用攻關小組,通過全天候監測、智能研判預警、視頻聯動取證、快速追蹤處置等信息化運用,實現快速發現、鎖定非法捕撈等違法行為證據能力。已利用信息化手段發現查處違法犯罪6件。
制度嚴隊,管理由“自覺”向“規范”轉變
率先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范農業行政執法處理流程,制定細化“三項制度”規定、船長輪機長職責、執法人員問責規定、著裝規定、巡航制度等各類規范制度36項,執法辦案保持零投訴、零復議、零訴訟。強化內部管理,出臺執法人員管理、考核、問責等制度,嚴格執法用車、船艇加油等執法裝備管理制度落實。創建暢通民意“零間隙”、服務群眾“零距離”、執法監管“零死角”、執法懲戒“零容忍”等“四個零”執法模式。
法治活隊,禁捕由“單項”向“全程”轉變
與司法銜接,與法院共建長江生態法庭,統一全市長江大保護領域自由裁量標準;設立駐長江檢察室,實行檢察官駐點制。與宣傳銜接,創新“精準滴灌式”禁捕普法模式,區分退捕漁民、垂釣愛好者、禁漁區周邊群眾等不同維度實行普法。與護漁銜接,全面健全網格化護漁員隊伍,優先選聘退捕漁民120人擔任護漁員。
人文塑隊,退捕由“穩得住”向“能致富”轉變
以人文關懷塑造隊伍形象,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幫扶退捕漁民,建立常態化幫扶機制,入戶幫扶4.4萬余次,解決問題6000多個,養老、醫療、住房、就業均100%。創設“捕轉養”、幫扶驛站、小店經濟等項目,以法治力量助推退捕漁民“四有一暢”。退捕漁民三姑娘上岸、護漁、改名、創業故事成為全國退捕漁民勵志品牌。
記者 劉明培 通訊員 秦寧 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