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我市老舊小區改造中,雨山區半山花園社區小河西小區一戶危房搬遷居民家庭,因家中兄弟姐妹多,為房產分配鬧起矛盾,一直拒絕在搬遷協議上簽字。社區調解組織“圓桌匯”的尚法志愿者及時出面,多次上門調解并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明確每個子女的責任與義務,讓對方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搬遷,維護了社區和諧穩定。
今年以來,我市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于新時代文明實踐全過程,以“文明實踐+”三融合為全市社會治理引來源頭活水,讓志愿服務更加接地氣,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新動能。
資源“匯”:文明實踐+社區治理
日前,博望區新市鎮澄心村兩位村民因房屋漏水問題發生糾紛,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導致矛盾逐漸升級。村網格服務站獲悉后,及時組織村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登門調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雙方最終達成一致,矛盾化解。
244個網格、210個微網格……如今的博望區,已成立了夜間巡邏、普法宣傳等多支專業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從化解鄰里糾紛到幫扶照料獨居老人,這些隊伍成為守護群眾安全、解決基層“急愁難盼”問題的重要有生力量。
博望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參與社區治理只是我市的一處縮影。在馬鞍山,社區治理模式正在發生與時俱進的變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充分參與到社區治理,進一步充實了基層社區自治、法治、德治的內涵,開拓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路徑。
在馬鞍山,周老師平安志愿服務隊在花山區礦院社區可謂是家喻戶曉。這些大媽級的志愿者,在“中國好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周圣清帶領下,穿著紅馬甲、戴著紅袖標,與社區民警相互配合,承擔了小區的治安巡邏任務。
志愿者發揮人緣好、熟人熟事的優勢,在化解矛盾糾紛中更能讓居民在心理上容易接納和認同。對社區內出現的信訪問題,志愿者們積極上門與信訪人拉家常、講道理,做好思想疏導說服工作,對其訴求合理部分和生活上的困難,努力配合街道、社區及相關部門幫助解決。對此,礦院社區黨委書記潘紅深有感觸:“發動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是時代的要求和進步。我們要把志愿者工作熱情轉化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升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現代治理理念。”
舉措“實”:文明實踐+服務體系
如今,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退休人員可以在手機上進行養老金領取資格“刷臉”認證了,但不少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子女又不在身邊,這些都給老年人帶來了很大困擾。為此,當涂縣提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民情e站”發布了志愿服務“派單”信息,社區網格志愿者很快“接單”,登門為老人進行認證服務。
家住天井街小區二村的張奶奶因病臥床不起,行動不便,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來到張奶奶家中,為她進行資格認證,讓原本的頭疼事變成了一樁舒心事。今年4月以來,當涂縣提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幫助205位居家老人完成了資格認證。
近年來,我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注重與“社區網格”服務體系等功能平臺融合,通過協同聯動、優勢互補,做實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和服務機制,打造出“社區服務的端口”“文明示范的窗口”,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走入尋常百姓生活。
無論是老舊小區還是“文明標兵”,新時代文明實踐都融入到點滴之間。
在沙塘路街道花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提升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水平作為志愿服務的主攻方向,形成了“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全力推動和平樓小區各項物業管理工作進入良性循環;在連續蟬聯多屆“全國文明單位”的花山區新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物業公司清潔員,對轄區內6處健身場地的健身器材開展每日全面消毒,切實解決好群眾的身邊小事。
“群眾需求就是我們服務的方向,也是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力所在。”新風社區黨委書記邢春桂說。
價值“融”:文明實踐+道德建設
開辦“開卷有益”讀書講座,開展“掃黃打非”教育活動……這是連日來,花山區東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志愿者組織開展的多項活動。依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活動站、圖書閱覽室等“紅色文化陣地”,花山區東苑社區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強化思想引領,豐富基層精神文化生活,為社區居民群眾營造清朗、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圍。
在馬鞍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成為基層集各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陣地,承擔著以精神文明建設“成風化人”使命,引導人們崇德向善。
在全國文明單位雨山區半山花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社區電視臺”這一網絡平臺,把國家大事、方針政策、社區工作、文化活動等送到群眾身邊。
來到博望區丹陽鎮山河村村民呂代蘭家里,只見小院整潔有序、生機盎然,各種各樣的鮮花競相綻放。這是博望區開展“最美庭院”評比活動中呈現出的新氣象。呂代蘭高興地說,“在田里勞動,回到家侍弄花草,現在的小院不僅看著舒服,聞著也清香。”
博望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各所站,抓住村民家庭“小細胞”,做好美麗鄉村“大文章”。新時代文明實踐通過志愿者深度融入村民監督委員會、村民代表大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鄉村“四會”,培育文明鄉風,促進村(居)民的道德素質提升,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加快形成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李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