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紛,讓矛盾化解更精準高效;以人為本,讓法治關懷更暖人心。近年來,我市法院系統積極參與黨委領導下的訴源治理機制建設,促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取得良好成效。市法院系統一站式多元解紛經驗做法被推廣,市中級人民法院“131+N”解紛新機制在2021年全省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工作交流會上進行交流,花山區人民法院被評為“全國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先進單位”。
用破產“微創術”巧醫爛尾樓“城市疤”
“爛尾樓”不僅影響城市形象、阻礙城市發展,也影響購房者的合法利益。針對“爛尾樓”處置中存在的主體多元、矛盾點多、牽涉面廣、成因復雜、處置難度大等復雜情況,市中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破產審判職能作用,向市委提交《關于構建府院聯動機制處置“僵尸企業”助推我市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建議》,推動制定《企業破產處置府院聯動工作方案》,建立“爛尾樓”破產案件與屬地黨委、政府協調工作機制,成立26家單位和部門為成員單位的企業破產處置府院聯動工作領導小組,形成爛尾樓處置強大合力。
2018年以來,全市兩級法院審理“爛尾樓”項目破產案件10件,盤活土地1063.07畝。61.04萬平方米閑置房產得以涅槃重生,釋放資產約14.07億元,資產處置溢價約1.82億元,平均溢價率達41.02%,讓2089戶購房者居者有其屋。
用法院“天平紅”護佑城市“生態美”
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推進生態修復、長江生態治理、產業轉型等,昔日“環境傷疤”蝶變成“網紅景點”。為守護好這片美麗生態,我市法院系統以“護美”和“添美”為抓手,打出一套司法保護生態環境“組合拳”。
推進環境資源審判組織改革,加強專業化建設。我市法院系統在全省率先建立環境資源審判“三審合一”和集中管轄、巡回機制,當涂縣人民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雨山區人民法院設立生態環保旅游巡回法庭。
推進生態保護多元共治,積極構建生態環境“法治保護圈”。市中級人民法院與滬蘇浙皖四地十二家法院共同簽署《長三角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協作備忘錄》,共抓環境資源司法大保護;充分發揮府院聯動效能,健全公益訴訟與環境損害賠償銜接機制,實現以生態保護磋商方式支持民事公益訴訟;與公安、檢察、環保等部門建立區域性互動合作司法保障機制,為長江經濟帶綠色協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市中級人民法院還出臺《關于依法服務和保障生態文明和美麗馬鞍山建設的意見》,鼓勵賠償義務人通過承擔勞務、補植復綠、增殖放流、支付補償金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成立全省首家長江生態司法保護增殖放流基地,筑牢長江流域馬鞍山段生態安全屏障。
用司法“反詐網”護好群眾“錢袋子”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類案件易發、多發,嚴重侵害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已然成為社會“毒瘤”。為維護人民群眾的 “錢袋子”安全,我市法院系統不斷加強與公安、檢察機關的銜接配合,構建從預防、阻止到打擊犯罪的完整治理鏈,始終保持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打擊的高壓態勢。
引入“AB”庭審經驗,快審快判。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市法院系統吸取掃黑除惡期間為保障疫情防控采取的“AB”庭審經驗,在處理“反電詐”案件中積極嘗試“監所就地審理”“同所隔空審理”“五地同步審理”等方式推進案件快速有序審理。積極參與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各項宣傳活動,對犯罪分子的新手段、新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向公眾發布預警防范提示,編發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提醒廣大群眾認清電信網絡詐騙的騙術。
2018年以來,全市法院系統共受理電信網絡詐騙刑事案件78件263人,涉案金額約1.2億元,涉及被害人790人,挽回經濟損失1100萬余元,共判處被告人243人,罰金990萬余元。
記者 劉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