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再打份工多賺點錢,但孩子還小,出不了遠門。”“我年紀大了,想把土地流轉出去,但種了一輩子地,擔心以后無事可干了。”10月8日傍晚,亳州市譙城區立德鎮申樓村黨委書記李艷梅走進申樓村郭莊新村,把村民召集起來,開啟她的“鄉村夜話”。
“大家把土地交給村振興公司后,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可以加入勞務派遣服務隊,統一由振興公司安排務工,這樣除了每畝700元地租,還能有一份額外收入。”李艷梅一邊聽著大家掏心窩子的話,一邊給大家算起了明白賬。
“土地流轉出去后,年輕人還可以到村里剛建成的喜寶鞋服公司上班,試用期1個月2500元,過了試用期計件算工資,1個月最少能拿4000元,不比出去打工掙錢少,還不耽誤照看小孩。”不知不覺中,讓村民糾結很久的土地流轉問題,在這次“鄉村夜話”中得到順利解決。
“村里能不能邀請黨員致富代表——名杰生態園的修杰和瀟鑫養殖廠的王立民,在村里鄉村大舞臺給大家分享一下他們的特色種植養殖技術?”“村里百姓大舞臺又喜氣又氣派,能不能經常搞活動,讓一些有才藝的群眾上臺表演表演,也熱鬧熱鬧?”解決好土地流轉問題后,郭莊村老黨員郭成允在這次“夜話”中代表村民提出了新建議。李艷梅一邊聽,一邊做著記錄。
“當地村民本來就有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說事’的習慣,村干部正好利用這一時間,組織村民圍繞村內具體事務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充分集民智、匯民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申樓村主任王傳林對記者說,村干部與群眾面對面,有事敞開說,群眾說的都是真心話,講的都是實問題,提的都是好建議。村干部則積極回應,實打實處理。
“過去,村干部和村民之間信息不對稱,雙方互相不理解。”郭莊村村民代表郭祖華說,自從開展了以話政策、聽民聲、解民憂為目標的“夜話”活動,用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類、矛盾糾紛類、困難救助類、政策解答類等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與老百姓面對面暢談,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村干部做事順了,村民心里也有底了。
截至2021年9月,立德鎮申樓村已舉辦“鄉村夜話”活動16場,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2件、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6件,實現了干部由“坐等上門”向“主動服務”的轉變,做到了聽民聲、聚民意、解民憂,確保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訴求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應,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有些事村干部當場可以拍板,有些事村里可能辦不了。‘鄉村夜話’結束后會形成總結報給鎮里,鎮黨委、政府通過專門的議事協調會,明確專人明確時限,快速跟進落實。”立德鎮黨委副書記王璐說。
■ 本報記者 武長鵬 本報通訊員 黃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