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與西藏,雖相隔甚遠,卻心相連、情相系。
我省對口援藏工作自2002年啟動,對口支援山南市錯那縣、措美縣、浪卡子縣。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安徽援藏工作隊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對口援藏工作的各項部署要求,圍繞做好“穩定壓艙石、發展加速器、友誼連心橋”的目標,將大愛灑在雪域高原。
干部人才智力援藏、產業帶動就業援藏、文化教育援藏、醫療衛生援藏……一個個高效務實的援藏舉措,一件件讓群眾得實惠的民生實事,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的持續改善,增進了民族團結,受到了當地各族群眾的普遍贊譽。
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實施援藏項目超400個,到位各類援藏資金和物資設備21.8億元,用于支持山南市及對口支援3縣的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開發、醫療教育投入等。僅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在藏期間,就已協調落實計劃外資金2億元、社會公益資金1000萬元,幫助解決了對口支援3縣中小學生飲水安全、措美縣哲古鎮人居環境整治、浪卡子縣打隆鎮邊境小康村建設、錯那縣麻麻鄉茶產業發展等一批民生問題。
“輸血+造血”,帶旺了產業帶富了群眾
位于長江之濱的和縣,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如今,和縣的果蔬企業和種植技術不遠萬里“飛”到了雪域高原,豐富了西藏山南群眾的“菜籃子”。
4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瓜果蔬菜難得一見,當地蔬菜價格也是比較昂貴的。安徽種菜技術是怎么完成“飛躍”的呢?原來,在2019年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進駐山南市后,通過調研和查閱資料發現,這里生態環境好,光照強、光照足,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高原蔬菜產業。
“和縣蔬菜天下聞名,我們援建山南市,要讓群眾在家門口吃上無公害蔬菜,更要把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無償地傳授給當地群眾,讓他們自己學會種,并懂得管理和經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總領隊汪華東說。
產業幫扶,既要“輸血”也要“造血”。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從和縣引進蔬菜種植企業,在山南市建設2000多畝蔬菜生產基地,目前已生產70多種果蔬,有20多個品種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投產,最高日產量2萬多斤。通過項目運營,可實現50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每人每年增收6萬元,每年土地流轉收入還有200多萬元,初步實現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市場保供的目標。
一手抓援藏產業項目實施,一手抓區外企業招商引資,通過產業合理布局,增強受援地發展內生動力。目前,通過計劃外資金支持,措美縣哲古鎮高原旅游特色小鎮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通過援藏資金撬動政府和社會資金投入近2億元,今年7月完成主體建設;錯那縣高原茶產業基地項目引進2萬株黃山優質茶苗、400公斤母穗,正在規劃建設1100畝高原茶園,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值將達3500萬元;浪卡子縣打隆鎮邊境小康村一期項目已經建設完成,康薩社區已經搬遷入住農牧民群眾166戶、672人。
西藏有著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產業援藏還要讓當地的旅游產業“旺”起來。省援藏工作隊協調開通“西藏山南號”航班、“藏源山南號”高鐵,成功推出扎西曲登、強欽村等一批網紅鄉村旅游打卡點,目前已接待游客4萬多人,幾百戶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送醫+送技”,醫療教育服務進藏惠民生
“高處墜落傷,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請骨科專家速來會診!”來自山南市人民醫院急診科的電話,打破了骨科辦公室的平靜。接到電話后,省援藏醫療專家寧仁德和同事們緊急會診,啟動急救預案。經過長達八個小時的手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最終康復。
山南市人民醫院是安徽對口的援藏醫院,也是山南市唯一一家“三甲”綜合醫院。我省堅持把醫院作為醫療援藏的主戰場,去年順利完成新院區搬遷,建成自治區首家高級卒中中心、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開通5G移動急救信息平臺,開展新技術、新項目70余項,患者滿意率達到98.5%。
去年8月以來,山南市人民醫院腎內科通過第6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成功對8例尿毒癥患者實施了低位腹膜透析置管術及維持性腹膜透析治療,填補了山南市在這一醫學領域的技術空白。
“該項技術可實現尿毒癥的家庭化治療。這8例尿毒癥患者均居住在山南市邊遠地區,通過實施居家腹膜透析,這些患者不僅得到了及時救治,還降低了就醫成本。”山南市人民醫院院長吳曉莉介紹說,“這標志著山南市人民醫院腎內科診療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援藏醫療隊還利用節假日,開展先心病、骨關節病、多血癥篩查等義診活動40余次、惠及當地群眾8000多名。
保證每個藏族同胞上好學、就好醫,是所有援藏干部的心愿。在教育幫扶上,安徽援藏干部也是辦了不少實事。在對口支援的山南二高,援藏工作隊探索高考加油站、名師講堂、皖藏課堂等模式,投入4500萬元建設信息化教學項目,教學水平明顯提升,今年全校高考達線率達到98.93%,本科上線率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一本上線率創8年來新高。
“送智+援才”,安徽干部為發展增添人才動力
人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對口援藏中,唯有開展人才支援有效彌補發展短板。近年來,一批批安徽干部毅然踏上雪域高原,為西藏的建設發展揮灑著汗水。
2019年7月,省審計廳選派3人赴山南市審計局開展為期3年的“小組團”援藏工作。目前,三位小伙已在這里扎根了兩年多,黝黑的皮膚、“半流暢”的藏語,騎著上班必備的電動小摩托……他們早已融入到了這片土地中。
三人中,陳云飛是退伍軍人,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建立山南市審計局和西藏審計廳信息互通的審計專網,是他到西藏后一直努力的方向;沈學剛要與同事們出發到邊境扎日鄉對小康示范村進行項目稽查,扎日鄉距離山南市約7個小時的路程,全部都是山路,像這樣的奔波幾乎是常態;陳波是有名的“拼命三郎”,時常是審計現場、審計局、援藏宿舍“三點一線”,先后完成了十余個審計項目,繁忙的工作節奏,只好讓陳波把對妻兒的思念深埋心底。
“援藏干部,也是西藏干部隊伍中的一分子,理所應當要為當地群眾,盡自己的努力,辦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才對得起山南淳樸、勤勞、善良的百姓,才能不辜負黨組織的信任。”陳波說。
按照山南需求,我省精準選派受援地急需人才,特別是后備干部、優秀年輕干部、有基層工作經歷的干部到西藏培養鍛煉。目前,我省在藏干部人才共110人,其中,黨政干部35人、教育人才46人、醫療人才29人,省委組織部每年還選派50名左右專業技術人才開展為期半年的短期援藏工作,這些援藏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展示安徽援藏人才的新面貌。
(記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