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曾經,李白在詩城馬鞍山流連駐足并留下千古名句。如今,江畔雨后的薛家洼生態園中,鳥語花香,游人如織,“城市生態客廳”迎來八方客;在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凌家灘遺址公園,國家級3A景區已經掛牌,并將借“考古”為媒,串聯長三角地區,發展文化旅游;在昔日貧困村太湖村,特色民宿和農家美食吸引著遠近各地的游客;金秋十月,一年一度的馬鞍山李白詩歌節也正在舉行……馬鞍山將充分利用好居中靠東、擁江近海的區位優勢,緊扣“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城市定位,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
美麗薛家洼 江畔見新顏
薛家洼生態園
“以前這里不能看,小碼頭、小工廠到處都是,大貨車塵土飛揚,地面污水橫流,沒人會想來這里。”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市民杜江告訴記者,在這里實行搬遷改造之后,簡直沒法想象以前的模樣。“現在太好了,這里現在已成為我休閑散步的第一選擇,希望馬鞍山可以變得越來越美。”
“這里拆除了全部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固廢堆場。”濱投公司項目現場負責人蔣勇介紹道,通過實施岸線復綠增綠、灘涂濕地涵養保護,建設薛家洼生態游園,鋪設沿江游道等工程,薛家洼生態園不斷推進生態修復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2019年以來,馬鞍山市堅持“以人為本,綜合治理”,開展以薛家洼為重點區域的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將整改建設與回應市民關切、打造美麗長江經濟帶、推動濱江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并聘請專業機構編制了綜合整治規劃。
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里、灘地1000多畝;拆除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3家、船舶修造企業34家;整治散亂污企業708家,整改提升各類企業156家,整合搬遷12家;清理固廢堆放點95處,約90余萬噸,治理修復面積800余畝;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漁民退捕轉產工作,2984戶10757名漁民告別“水上漂”……昔日生態“痛點”變身環境“亮點”,一江兩岸萬象回春。
濕地風情、文創旅游、采石風景、田園風光……如今的長江東岸,江水湯湯、景點成線、生態自然,一處處親江近水的游園、濕地成為廣大市民的“生態客廳”。
文化活起來 百姓富起來
凌家灘出土的玉鷹(復制品)
馬鞍山凌家灘遺址公園
位于馬鞍山市含山縣的凌家灘遺址,南鄰裕溪河,北枕太湖山,是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
2019年,凌家灘遺址公園成功掛牌國家級3A景區。在3.35平方公里的遺址公園,這里已涵蓋文旅小鎮、遺址博物館、觀光農業、墓葬祭祀區等多個片區。2020年,凌家灘遺址作為安徽地區的唯一發掘地點被納入“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同時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
“考古遺址公園的創建,是以大遺址保護為核心,以‘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古文明’為主題,希望建設成集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介紹,接下來將以考古為媒介,在馬鞍山建立長三角的相關考古課題交流中心,致力打造集資料整理、學術交流、人才培訓、公眾考古和學生研學于一體的共享平臺。
太湖村特色民宿
渡江戰役野戰醫院舊址
毗鄰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不起眼”的江南村莊含山縣太湖村,在脫貧攻堅的聲聲號角下,五年來,這座藏在深山的“貧困村”被喚醒,依托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特色產業,貧困戶脫貧、貧困村“摘帽”,村集體收入破“30萬元”大關,一連串通往幸福生活模樣的升級密碼逐漸被解開。
太湖村書記俞超告訴記者,村里大力發展各種特色產業,從馬鞍山有名的各色辣醬到茶葉、大米等名優農產品,鄉村的“土”味被村民發掘到了極致。在含山,一道“老鵝湯”馳名省內外,在太湖村八姓自然村,就能吃到地道的含山老鵝湯。老餮們為嘗上這一口,從江蘇、浙江甚至廣東等地驅車趕來,循著鵝湯的香氣來到這里。
如今,鄉村振興的鑼鼓震天響,為了迎接來自各地的游客,村民們發展起特色民宿,家家戶戶房前院后都種起各色花卉。村里還將渡江戰役野戰醫院舊址恢復原貌,打造紅色旅游目的地,引入“和平使命”綜合射擊拓展基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與休閑旅游、體育訓練、拓展培訓有機結合起來。來到太湖村,好吃、好喝、好玩、好看,旅游資源串珠成線,村里的產業格局全面打開,山水觀光、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戶外康體等旅游業態日益豐富,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省特色旅游名村等招牌愈發響亮。
智慧來“上馬” 鋼城更“聰明”
馬鋼運營管控中心
馬鞍山還有個別稱叫做“鋼城”,這個稱呼來源于馬鞍山的“明星”企業——寶武馬鋼。在新中國建設年代,馬鋼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隨著時代的發展,功勛卓著的馬鋼似乎落下了隊伍。
勤勞智慧的馬鋼人不甘落后,銳意創新,如今在寶武馬鋼智園的運營管控中心,智慧系統已經“上馬”。透過控制中心大屏幕,工作人員就能夠清晰地看到生產環節中的每一步,點開屏幕上的相關模塊就可以直接看到生產現場的畫面,并進行調控,可以說坐在辦公室里,就能指揮整個生產過程。
這套系統不僅看起來“聰明”,用起來更加“省錢”,據馬鋼制造管理部副部長周全介紹,該系統是馬鋼節能提效的“秘密武器”。記者了解到,魚雷罐車(TPC)周轉率是鋼鐵生產行業的一項重要的生產效能指標,過去馬鋼的該指標只有2,在這套系統的幫助下,目前該指標已達到3.1以上。周全粗略地算了筆賬,“打個比方,在目前TPC提高的情況下,每噸鋼鐵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減少降溫10度左右,每度的能耗大約需要1元錢,今年1到8月,馬鋼生產了2000多萬噸鋼鐵,這么一算就節約了大量成本。”
據周全介紹,目前這樣的智慧生產線馬鋼已有4條,未來兩三年,還將有數條智慧生產線陸續建成,隨著智能系統的“上馬”,以及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今年1-8月,馬鋼的盈利額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一倍。
水清岸綠產業優,過去五年,馬鞍山江畔舊貌換新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江畔的村民打造自身特色品牌,迅速將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老鋼鐵企業寶武馬鋼,智慧項目緊跟時代步伐,老企業華麗轉生,一個年輕的馬鋼正在昂首闊步前行,美麗的江畔詩城馬鞍山也正在乘風破浪,揚帆起航。(記者 張毅璞 孟一凡 許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