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將一項大型詩歌節活動舉辦33屆、持續33年,推動本地文化生態更加生機勃勃,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堅守,充分體現了馬鞍山這座城市對詩人李白的敬重,對文化的尊重。同時,它也展示了這座城市的情懷與風度,體現了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覺。”10月13日,在濱江文化公園第33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開幕式現場,安徽省文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先發感慨地說道。
在這位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眼中,“33年,一代人在詩歌節熏陶的詩性氣質中接受著滋養,這對厚植一座城市的文化土壤、哺育一種文化氣質尤為重要。看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學生參與到詩歌節的互動活動中來,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愈發深入人心。”
精彩紛呈的詩歌節主場活動給陳先發留下了深刻印象。“長江是馬鞍山最鮮明的地理標識,也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在今天的活動中,青山作幕,江水為臺,詩歌朗誦和表演與長江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體現了自然與文化的高度協同,意味深長。”陳先發說,近年來,馬鞍山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系列不凡的成就,尤其是在長江岸線治理工作上,馬鞍山“薛家洼實踐”成為一個典范樣本。他希望通過詩歌節和一系列創新文化活動的開展,馬鞍山的城市氣質變得越來越優雅。
陳先發認為,馬鞍山市的歷史資源和文化資源積淀非常豐厚。凌家灘玉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早期源頭之一,詩歌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包括李白、劉禹錫、王安石在內的許多大詩人在此寫下了中華文化史上不可磨滅的經典篇章。這些資源是馬鞍山文化形象塑造與文化功能完善的寶藏,也是下一步馬鞍山市的文化建設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
活動期間,在與馬鞍山市民的愉快交流中,陳先發感受到了他們對本土文化資源的珍視。“當每一個普通人都懂得珍惜時,文化對社會文明的推動就會更加顯著。”陳先發說,詩歌節是一個開放型的交流平臺,其中,既有國內外詩人、藝術家相互交流,也有藝術家、作家和市民之間的交流,更有市民間在整體文化氛圍中的深入溝通,詩歌滋潤心靈、文化服務社會的機制就這樣生成了。“這樣的平臺對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繁榮,具有難以替代的獨特意義。”
記者 張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