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名人,乘著月光而來,寄情于山水之間,長眠于大青山下,他叫李白。
有一個盛會,從馬鞍山起源,順著滾滾江水,唱響了長三角,它叫詩歌節。
以詩仙為名,以詩歌會友,連續舉辦32屆的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已成為馬鞍山一張閃亮耀眼的名片,成為這座城市對外交流的重要橋梁。
詩歌為名,助力文旅產業發展
小兒咿呀學語,卻已在父母的教導下背會很多唐詩;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亦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傳統詩歌文化的啟蒙;學校有校本教材;全市舉辦詩歌節……在馬鞍山,從文化藝術到經濟發展,從城市建設到市民素養,詩歌元素滲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詩歌是城市特色,亦是發展底色。
去年10月,我市以第32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為契機,在南京舉辦了一場引人注目的文化旅游推介會,重點推介以采石磯、薛家洼為代表的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并使之逐步成為長三角特別是南京地區游客心中的網紅打卡地,進一步推進馬鞍山市文旅項目落地和產業發展。
打開詩歌節的時間坐標,詩歌節經常與項目簽約結伴而行。
2016年,第28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期間,簽約項目7個,總投資達20.3億元。安徽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旅游綜合體、伍子胥古道大廟村開發、塔山森林文化創業園、波羅尼亞錯覺主題公園一期等7個項目落戶馬鞍山,助力文化產業發展。
2011年,第23屆李白詩歌節新區新項目推介會上,簽約29個項目,“攬金”180多億元。其中外資項目2個,總投資1億美元;內資項目27個,總投資173億元。項目內容涉及成套裝備、金屬加工、商貿旅游、動漫軟件、電器及零配件等產業。
自1989年起,我市每年都以李白詩歌為主題舉辦吟詩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五大節慶活動之一,現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重要節慶活動品牌。經過30多年的積累,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已從單一的詩歌吟誦發展到集歌舞、吟詩、經貿和旅游于一體的系列活動,并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本土特色,已成為馬鞍山市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詩歌為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又是一年秋風起,詩歌節也將如約而至。
“以長江為背景,以綠色為底色,以大堤為舞臺,充分表現馬鞍山積極書寫‘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生動實踐。”市文旅局局長胡支農表示,作為第33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的重頭戲,開幕式將一改往年的布局,各項活動開展現場由室內變為室外,將在臨江親水、岸綠景美的濱江公園實景上演。
詩歌為引,長三角勝友如云。本屆詩歌節開幕式將邀請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10多位詩歌朗誦名家,為重點突出“長江文化”和“詩歌文化”兩條主線“搖旗吶喊”。
尤其是本屆李白詩歌節重頭戲之一——“詩歌的樣子”書畫創作大展,將面向長三角地區青少年和兒童,以線上線下互動方式在“擴大落地區域”“增加外部流量”上發力,力爭使馬鞍山李白詩歌節成為長三角文旅一體化發展的標桿項目。
地處安徽東大門,坐擁南京、合肥兩個都市圈,以文會友,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直以來,是馬鞍山人孜孜以求的夢想和腳踏實地的努力。
去年,市文旅局在南京舉辦2020馬鞍山(南京)文化旅游推介會,邀請兩地文旅部門、重點旅行社、文旅企業負責人等150余人參加推介活動。以視頻播放、現場介紹、民俗表演等方式,介紹了馬鞍山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及代表性旅游景區,發布旅游精品線路和景區優惠政策。
推介會上,我市面向南京市民推出“免費乘高鐵,暢游馬鞍山”活動,南京市民購買一張100元的馬鞍山旅游年卡,即可減免31元的高鐵票資費,全年不限次暢游采石磯景區、德化堂古床博物館等八大景區,限量發售5萬張。為在寧高校80多萬師生定制的“‘課本上的馬鞍山’走進南京高校”研學活動套餐。
我市還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實施意見》,以激發文旅消費潛力為突破口,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進程,為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詩歌為媒,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節慶,是一種文化符號,蘊含著國人的文化密碼和深沉情感。飽含著濃郁文化意象的活動,能讓我們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在心中吟唱“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為了更好地延續跨越千年的文化傳承,自1989年起,馬鞍山市連續不間斷地舉辦詩歌節,以詩會友、嘯吟抒懷……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品味詩歌的魅力,對傳統文化“心向往之”。
猶記得第30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上,來自日本吟道學院的內山晃司吟誦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后感慨,馬鞍山李白詩歌節最大的意義在于,將兩個國家緊緊聯系在一起,他也愿意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更多努力。
推動中日文化交流,這也是日本吟道學院上海書畫吟道會會長王邦文一直在做的事情。他曾說,日本吟道學院在中國有兩個分會,一個在上海,一個就在安徽,馬鞍山是一座和詩歌有著不解之緣的城市,這里有李白、劉禹錫,尤其是李白的詩,很多首日本人家喻戶曉,甚至李白的《靜夜思》《望天門山》還被收錄進日本中小學教材。
詩歌為媒,我市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及一系列學術活動,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架起了馬鞍山與國際之間交流的橋梁。
2015年,在吉爾吉斯共和國舉辦的“李白與絲綢之路研討會”,促進了中國與吉爾吉斯共和國之間,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聯系。2016年,在大青山腳下舉辦的以“乘風千萬里 圓夢綠詩城”為主題的“國際李白文化交流活動”,擴大了李白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建立了馬鞍山國際李白資料中心,目前收藏有與李白研究有關的文史類圖書2萬余冊,書畫作品、工藝品200余件,李白研究專家、學者檔案120余函,收集了公開發表的大陸與海外20世紀以來的研究論文近5000篇。經過30多年的發展,李白文化已經成為馬鞍山市面向世界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
文化是城市之魂,詩歌的融入,賦予城市更多意境。棲息詩意之上,馬鞍山人把“詩歌之城”傳得更遠、更響;放眼未來,詩韻流觴,匯聚起滿滿的文化自信,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的腳步鏗鏘有力!
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