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美好生活標桿,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強調,堅定不移地走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之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加強社會治理創新,筑牢安全發展底線,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突出問題導向 促進農民增收
“農業、農村、農民,歷來是黨中央關心關注的一號工程,市第十次黨代會給我市鄉村振興、農民致富帶來利好消息。”博望區農業站站長陳財宗說,近年來,博望區在農民致富路徑上找差距、補短板,著力突破農業農村創新轉型的薄弱環節,努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培養一大批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經過示范引領,通過流轉農民的土地,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到經營主體務工,帶動了農民走上致富路。

一是抓規劃編制,有序推動產業發展。統籌考慮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田園綜合體示范區建設,打造徽風皖韻美麗鄉村示范帶;積極申報各類農業產業化項目,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有序推動全區農業產業化向縱深發展。
二是抓農旅結合,完善旅游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旅游集散中心、民宿群、千畝生態茶園項目和李龍等一批精品示范村;按照“一圈兩橫三縱”道路體系規劃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成博望區“520美麗公路”建設。
三是抓主體培育,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鼓勵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深入推進合作社、家庭農場示范創建行動,不斷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推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涉農企業領銜,打造區域品牌,提升品牌價值,加速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帶動農民實施“一村一品”,進
四是抓綠色增效,促進農業持續發展。以糧油高產示范片、標準化畜禽養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創建為手段,堅持綠色發展。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實施節肥、節藥行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增產模式,重點抓畜禽養殖綠色低碳循環模式、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優質專用水稻生產模式等。
五是抓穩產增效,切實做到穩面積、穩增產,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夯實全區優質糧油、現代畜禽、生態養殖3個基礎產業,進一步做優博望大米、米酒、林春和手工食品等優勢特色產業。
六是抓招商引資,高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搶抓政策機遇,以長三角一體化和寧博新型功能區為契機,以博望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深入開展農業雙招雙引,重點推進有農生態農業、千畝生態茶園、橫山里特色小鎮等項目建設。
陳財宗表示,博望區將宣傳好貫徹好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則,全力為農民致富尋找有效路徑。
辦好“老人餐桌”創新社區治理
“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不能忘記那些家庭養老的社區半失能老人。”當涂縣姑孰鎮焦家社區黨委書記宋禮木說,以開展“學黨史、辦實事”為契機,積極謀劃,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模式,在全縣率先成立首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助餐、休閑、文化娛樂等各種服務,解決了老人們的養老之憂,也解決了其子女的后顧之憂。

焦家社區地處當涂縣經濟開發區中心地區,轄區內有常住人口9000余人,目前60周歲以上老人1000余人,70歲以上老人570余人。社區黨委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征求廣大老年人的意見,通過四議兩公開的程序,決定建設焦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在各級政府和愛心企業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于今年5月28日建成并試運營,6月1日正式營業。籌建資金來源于三個部分:社區投資;安徽安科生物慈善基金捐款100萬元,南京果果捐贈10萬元;政府民政部門補助。
眼前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活動面積6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樓大廳及3個包廂可容納100名老年人就餐,社區聘請專人擔任中心的大廚,每天為老人提供午餐及晚餐。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是指為社區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應、個人照顧、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等日間托養服務的設施。因日間照料中心能容納接待100名老人,原焦家村年滿70周歲的居民都可報名,名額未滿100名時可以向非焦家戶口的長住居民開放接待。收費標準為:70—79周歲,每人每月交納600元;80—89周歲,每人每月交納540元;90周歲及以上每人每月交納480元。針對原焦家村戶口(2008年村改居前戶口屬農業戶口的居民),社區補貼每人每月240元,實際交費標準分別為360元、300元、240元。
日間照料中心開放時間是10點至18點,招聘全職工作人員7人,每天招募志愿者3人,為老人提供中餐、晚餐及娛樂、休閑等服務,不再收取其他費用。除了生活中的每日健康餐飲,“精神大餐”也必不可少,中心二樓的休閑活動室設有書畫閱覽區、書法桌、象棋、電視、按摩椅等,還準備了床位供老人午間休息。
宋禮木表示,將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抓好大會精神的傳達學習和貫徹落實,始終以聚焦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傾盡全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打造亮點,在提供優質的服務上下功夫,不斷豐富社區工作的內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當好群眾身邊的“貼心人”,解決好大家操心事、煩心事。
優化公共服務 培養鄉村人才
“在優化公共服務中,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也是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的應有之義。”含山縣環峰鎮組織委員成洪飛說,該鎮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為契機,優化公共服務,強化基層治理,收到良好效果。

首先是提高治理效能,圍繞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加強村(社區)“兩委”班子綜合研判考察,采取下派任職、跨村交流等方式,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領頭雁”,打造“紅韻梅山”“四心三龍”“七彩鼓樓”等基層黨建示范品牌。依托村民議事、理財、監督小組和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引導村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深入推進“法律進鄉村”,東山村被評為“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推深做實網格化管理,劃分城市社區網格100個、農村社區網格127個,引導網格員、黨小組長、志愿者等群體參與社會治理。
其次是增添發展活力。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大力發展三龍養羊、東山苗木、褒山茶果園、方趙茶葉、祁門環峰塘養魚、橋聯鍋巴等六大產業項目,深度挖掘盤活山場、土地、學校、村部等沉淀資源,提高資源資產使用效益。今年以來,環峰鎮23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400多萬元,預計到今年底全部超20萬元,其中超50萬元村5個。
成洪飛表示,將認真學習落實黨代會提出的各項要求,推深做實網格化服務管理,充分發揮基層網格作用,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不斷推進基層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格局。
“鄉村產業強起來,肯定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含山縣農業農村局陳新德說,含山縣前不久制定了2021—2025年各鎮茶果產業發展指導性計劃,計劃新增發展面積3.5萬畝。將結合全縣新型職業農民、青年農場主、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培育工程,通過理論授課、外出參觀和政策扶持等措施,支持本土大戶、返鄉能人和外地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全縣茶果產業發展,培育具備一定規模的茶果產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振興。
加強基層治理 建設溫暖港灣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是否能持續發展、繁榮和穩定。”花山區桃源路街道江東社區主任吳媛媛說,市第十次黨代會是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牢記囑托、勇擔使命,實現我市“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的一次重要會議。

作為一名基層社區工作者,吳媛媛認為,基層治理能促進基層發展,社區既是鄰里間重要的情感紐帶,也是居民的精神家園,社區建設不僅要從功能層面提升居住的“溫度”,還要在精神層面喚起居民對“家園”的重視,這就需要搭建社區居民交流溝通平臺,以社區志愿服務為載體,促進鄰里互助組織化。
吳媛媛表示,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著力發揮政治引領作用,確保基層治理工作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加強隊伍建設,鍛造基層治理骨干。突出共建共治,凝聚基層治理合力。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基層治理保障。將把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全面提高民政服務水平和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大力推廣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基層治理模式,促進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
同時,加強平臺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和機制創新,把“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轉化為為民服務的良好作風,切實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回應、服務有保障,讓城鄉社區成為溫暖的港灣,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記者 吳黎明 蘇自山
慕繼平 涂慧民
通訊員 顧飛玲 劉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