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繪就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宏偉藍圖。
5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今日的馬鞍山,長江岸線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幅壯美的長江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江河之變
9月8日,眾多來自長三角區域的知名網絡大V和網絡媒體代表齊聚長江東岸,先后來到薛家洼生態園、楊樹林、濱江文化公園、蘆葦江灣處,享受“森林氧吧”、感受“生態福地”之美。
然而四年前,這一切卻還是可望不可及。別說“網紅打卡”,就是想到江邊看看長江風光,都不容易。153家非法碼頭散落長江干支流、704家“散亂污”企業遍布長江岸線、4295個入江排口溯源不清、35條黑臭水體交錯市域范圍……過去,“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發展模式,導致馬鞍山經濟結構偏重,長江生態頻亮紅燈。
面對嚴峻的形勢,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堅持問題導向,集中開展“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舉全市之力,傾全市之智,刀刃向內,動真碰硬,強力開展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精準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打出組合拳,形成大合力。非法碼頭和船舶修造企業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清廢”行動、入江河流和排口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工業園區排查、加強執法監管、創新服務方式……一項項舉措齊頭并進,全面壓實整改責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塑長江岸線。
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馬鞍山有著更長遠的考究——竭力保護、永久傳承、大力弘揚長江文化。如今的長江東岸,江水蕩漾、風景宜人 ,曾經的生態“痛點”徹底變為“亮點”,馬鞍山用實實在在的治理行動將“臨江觀美景”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生態之變
即將到來的中秋假期,游薛家洼生態園,可領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東岸江景;覽石臼湖濕地生態長廊,可賞“漠漠水田飛白鷺”的百鳥歸巢景觀。行走在江淮大地上,馬鞍山猶如一顆江畔明珠,這里天朗氣清,綠水潺潺,青山環繞。
“目前我市空氣質量保持穩定并持續向好。”作為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畢善敏清晰認識到對于一座工業城市來說,守護大氣環境,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十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在大氣污染防治第一線,與全城上下一起為改善全市生態環境拼搏努力。
“還老百姓一片藍天白云、滿夜繁星”“給市民一江碧水長流、魚翔淺底的景色”“為子孫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近年來,我市堅決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民生優先領域,從打贏藍天保衛戰到水污染攻堅戰,再到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戰,縱深突破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速生態環境保護進程。
《馬鞍山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方案》《馬鞍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一項項政策的出臺,彰顯了打響水、氣、土攻堅戰的決心。
一路前行,馬鞍山的“治氣、治水、治土”成效顯著,監測巡查日益頻繁,水源保護刻不容緩,工業固廢合理處置,生態環境加快修復,濱江森林呼之欲出,鋼城馬鞍山上演綠色傳奇,無不有力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無不見證著邁向“生態福地”的鏗鏘步伐。
一組數字曬出生態亮眼成績單。
——2020年,我市共收獲323個優良天;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8.3%;空氣質量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2020年,長江馬鞍山段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優良率達100%,創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
——2020年,全市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100%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100%。
理念之變
“小時候,每次出船都有幾十斤的漁獲。后來,打魚越來越難,能打三五斤都算不錯,很多時候甚至是一無所獲?,F在想想,禁漁真是迫在眉睫啊?!苯衲?9歲的張周華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隨著長江生態環境整治的推進,張周華一家退捕上岸,告別了水上漂泊的日子。
不僅如此,在政府的幫助下,張周華一家領了補助款,辦理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住進了政府安置的新房。不僅如此,他自己還成為了雨山區護漁隊中的一員。
像張周華這樣的上岸漁民還有不少,他們中的不少人甚至還加入了護漁協會,從捕到護,一字之差,不變的是地點,變的是理念。“長江就是我們的家園,守護好這里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家園。”他們說。
理念之變,來源于我市守護長江的鏗鏘步伐。為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我市率先在全國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漁民退捕轉產。我市全面落實“四有一暢”政策,對上岸漁民,做到了有工作、有住房、有學上、有社保,心情舒暢,創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馬鞍山經驗。
為實現長效管理,馬鞍山率先全省以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動“環保管家”模式,通過政府“買服務”,聘請專家團隊為工業園區和企業“把脈問診”,精準科學治污,構建起新型現代治理體系。
圍繞打造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目標,我市強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開展了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及產業導入升級等一系列工作,著力解決向山地區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問題,全力以赴把向山地區“生態傷疤”打造成馬鞍山的東部“城市花園”。
秀水明山,欣欣“向”榮。一處城市新景即將在這里誕生,開啟這座城市求索“生態”的“詩和遠方”。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徐丹丹
攝影 唐焱 儲燦林 陶建 童祖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