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馬鞍山市聚焦重點、靶向發力,在全省率先實施畝均效益評價和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通過算好“畝均賬”做優存量,用好“標準地”做強增量,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積蓄壯大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障和有力支撐。
算好“畝均賬”,發展高質量
潔凈車間內,16條生產線高速運轉,一顆顆電源管理芯片不斷封測下線……走進占地僅4畝多的安徽省東科半導體有限公司,產銷兩旺的發展勢頭令人欣喜。

得益于堅持不懈自主創“芯”,去年東科營業額高達2.35億元,畝均稅收超過全市99.7%的企業。
“被評為A類企業以來,公司獲得了政策、研發補貼、土地等多方面的支持,極大助力了企業快速成長。”公司董事長謝勇表示,“有了新廠,我們發展的底氣更足了!”

邁入“畝均論英雄”時代,廣大企業聚力創新、擁抱“智造”,不斷提升發展質效,實現“創新強、畝產高、節能好、減排多”。去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平均畝均稅收較上年增長超一成,畝均稅收增長超50%以上企業720戶、增長超100%企業460戶。

“畝均論英雄”不僅是一張“成績單”,更是一個倒逼機制。
“通過自主研發,公司生產的石英玻璃基板產品技術含量高,且價格僅是過去的一半左右,一舉打破了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諸多知名半導體企業。” 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郝兵表示。

去年,為讓禾臣石英玻璃基板項目盡快落地,和縣開發區平臺公司出資將一家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進行收儲,用于孵化禾臣項目,并于今年8月正式投產。通過此舉,既盤活了低效土地,又縮短了新項目建設周期,實現政府與企業多贏。

我市按照“淘汰落后、盤活閑置、規范提升”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差別化價格政策、回收利用、嫁接重組等方式,倒逼低效企業、低效用地退出或轉型。去年以來,我市共倒逼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261戶,清理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低效用地1.3萬多畝,為戰新產業、高新技術企業落戶騰出了寶貴空間。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確保全市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8%以上;到“十四五”末,全市占地15畝以上且畝均稅收3萬元以下企業全面實現轉型或退出,在“一增一減”中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推出“標準地”,拿地即開工
作為全市首宗“標準地”出讓項目和慈湖高新區“拿地即開工”的試點項目,總投資20億元的中電泰日升精密結構件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210天,樹立了項目落地建設速度的新標桿。

作為全省“標準地”改革唯一試點城市,從2020年年初開始,我市先行先試、率先破題,通過用地出讓標準化、審批監管便捷化,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力促項目“早開工、快建設、早投產”。

所謂“標準地”,是指符合園區產業準入標準,在完成區域評估的基礎上,明確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能耗標準、環保標準、規劃條件等各項指標要求進行出讓的工業用地。

“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除了有地塊基本情況和規劃指標要求外,還增加了一系列明確的標準要求,帶地一起出讓,‘明碼標價’讓項目‘進門’。”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發利用科科長李珊珊表示,改革的最大亮點是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規定政府在出讓土地前,完成所涉及行政審批的所有事項。

“項目快速落地、順利推進,從主體工程開工到竣工投產僅用時6個多月,又一次刷新了‘蒙牛速度’!”5月28日,總投資15億元的蒙牛鮮奶項目正式竣工投產。投產儀式上,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盧敏放,對我市優越的營商環境贊不絕口。
在力促項目建設提速的同時,我市“標準地”改革還倒逼土地增效,通過設立科學指標,切實做到了招大引強、好中選優,讓一大批“一高三強”(綠色程度高、創新研發強、畝均效益強、引領帶動強)項目加速落地。

“過去,企業拿地主要考慮竣工投產后產出多少收益,對畝均稅收、環境能耗等考慮不多。現在,這些‘硬杠杠’將倒逼企業拿地‘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推動企業增加畝均稅收。”成功拿下經開區2020-6號工業項目“標準地”的安徽中鋼諾泰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截至目前,全市共掛牌出讓工業項目“標準地”57宗3187畝,省級以上開發園區新增工業用地全部實現“標準地”出讓。
記者 劉挺 通訊員 趙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