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桌菜成本不超過300元,每瓶酒不超過60元……”在博望區百峰村,這項紅白喜事的承辦標準早已深入人心。不僅如此,每次舉辦宴席時,村民都會采摘自家田地里的新鮮蔬菜“健康”辦席。
婚宴、百歲宴、喬遷宴……按照傳統,家遇紅白喜事,少不了大操大辦,“面子”雖說風光,“里子”卻很受罪。為革除陳規陋習,近年來,百峰村將村部騰讓出來,由村民理事會牽頭,在村部開辦了“便民食堂”。但凡本村村民家里遇有各類紅白喜事,一律在“便民食堂”辦席。
為健全管理機制,百峰村專門成立了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制定了管理制度,規范紅白喜事操辦細節。在辦席前,村民都會來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現場簽訂承諾書,承諾嚴格按照村里的標準承辦宴席,并自愿接受村民理事會成員的監督。
隨著“便民食堂”的廣受歡迎,一支百峰村“山里紅”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應運而生。但凡村民宴請,紅白理事會成員和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志愿者都會輪班到場,一方面為村民免費提供洗菜燒菜、端茶倒水、廚具清洗等后勤服務,為村民免去后顧之憂;另一方面現場開展移風易俗宣傳,監督村民自覺履行紅白喜事相關制度。
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干部。
在百峰村,百峰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更是充分發揮典型引領作用,自覺主動抵制陳規陋習,如遇紅白喜事均在“便民食堂”開辦酒席,做到“事前承諾、事后備案”。干部帶了頭,村民紛紛效仿,不僅帶動了村民間禮尚往來的風氣好轉,更是實實在在地減輕了村民的負擔。截至目前,已有700多戶村民主動在“便民食堂”辦席,節約費用超350萬元。
不僅如此,百峰村還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勤儉持家、厲行節約等內容融入“五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比活動中,為村民選樹起一批身邊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教育人、鼓舞人、感召人。
記者 任德玲
實習生 劉雨薇
通訊員 鮑健 趙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