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當涂縣姑孰鎮靈墟村的百畝黃桃種植基地,又迎來一茬黃桃上市。只重200多克的黃桃掛在枝頭令人垂涎,咬在嘴里香甜多汁,吸引來一批又一批釆摘客。
“從6月份開始,月月都有黃桃上市,拉開了市場檔期,賣出了平均每公斤16元的好價格。”村黨總支書記唐成保又掰起指頭算起了集體經濟收入賬,今年的百畝黃桃開始進入豐產期,賣桃收入20多萬元,林下養畜禽收入也有20多萬元,集體經營年收入奔向了50萬元大關。
3年前,靈墟村還是集體經濟“空殼村”。沒有集體經濟,村級公益基礎設施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鄉村全面振興就成了一句空話。經過反復調研和專家論證,靈墟村決定發揮山區村的優勢,發展黃桃特色產業。2018年,村里從村民手中流轉山坡荒地100畝種植黃桃,成立了靈墟村生態農業合作社,挑起了“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的大梁。
“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村黨總支一開始就在會上定了調。村里從南京農科院請來專家指導,用挖掘機將荒蕪多年的山坡地挖出1米深,然后鋪上稻草,施下農家肥、復合肥,覆蓋土層,再按每畝170株的密度,栽上優質黃桃苗。“第二年就開始掛果,第三年就形成產量,今年開始進入豐產期。”年輕的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榮森說起黃桃來一往情深。原來,自從被村黨總支指定為該項目的負責人以來,張榮森跟著專家學,帶著村民干,儼然成了“黃桃土專家”。
“我都60多歲了,出去也不太好掙錢,現在村上搞黃桃種植,桃園就在我家邊上,在種植基地干點輕巧活,一年掙個萬把塊,還能方便照看家里。”村民唐成英一邊采摘黃桃一邊高興地說。此外,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也能得到每畝200元的土地流轉收入。
“做大集體經濟,根本目的還是服務全體村民。”唐成保說,發展經果林項目,還帶出了集林下養殖、生態觀光、鮮桃采摘為一體的產業綜合體。2019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6萬余元,2020年達25萬元,今年又將實現翻番。集體經濟富起來,為民實事辦起來,村村組組通上柏油、水泥路,路路又安上了路燈,村容村貌有了新改觀,農業生產設施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吳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