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棚戶變成景觀綠地、商鋪店招畫上徽派妝容、高聳煙囪多了卡通外表……三伏天里,烈日炎炎,G205沿線地塊的整治提升也是如火如荼。
今年5月份以來,為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增進民生福祉,我市全面啟動G205沿線地塊開發整治提升工作,加速推進棚戶區改造、構筑物整治、綠化提升等工程,這條貫穿城市南北的重要交通紐帶正以加速度“蛻變”。

快!整治提升全線鋪開
8月4日下午3點,天空碧藍如洗,室外熱浪滾滾。在G205與湖北路交叉口,蔥郁的樹、嬌艷的花、綠色的草,高低錯落、相襯相伴、美景如畫。再向南近百米,金牛汽修公司南側地塊,數十位綠化工人們正頂著烈日,忙著平整土地、挖坑澆水,又一個樹木成林、繁花似錦的生態景觀即將呈現。誰會想到,三個月前,這里還是棚戶林立、環境臟亂之地。
G205,貫穿我市南北方向,是前往“薛家洼”城市客廳的必經之路,是寶武馬鋼與市區互動發展的主要紐帶,也是馬鞍山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形象走廊。但隨著城市發展,道路設施有待完善、沿線建筑亟須提升、綠化景觀品質不高等問題日益凸顯。
為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條件、優化營商環境,2021年,我市將G205沿線地塊開發整治列為重要民生工程,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完成對G205沿線道路拓寬、棚戶區改造、企業整治、綠化提升、桿線入地等方面綜合整治。

“雨山區主動作為,從湖北路交叉口發端,以重要道路交叉口、重要道路節點為突破口,以三臺小區、小陶莊等棚戶區為攻堅點,在全市率先啟動了沿線房屋征遷、綠化提升、商鋪出新等工作。”雨山區住建交運局局長王傳軍表示,目前,G205雨山段8.3公里范圍內環境提升項目已完成近九成,預計將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形成房屋立面新、節點景色美、全線綠成蔭的城市繡帶。
與此同時,雨山區永泰花園商鋪立面出新正如火如荼,花山區加快G205與幸福路交叉口綠化整治提升,慈湖高新區完成 G205 與江東大道、化工路交叉口以及寧馬交界處改造提升……G205沿線整治提升以點串線、全面鋪開。
攻!政企共建協同推進
雖然已搬進新門面,華雯輪胎老板陳華回憶曾經在 G205 沿線、馬鋼加油站東側的老店,心里依舊有很多不舍。“從1998年至今的23年里,我的事業、生活都與那個地方息息相關。”她說。

但6月中旬,隨著G205沿線地塊開發整治提升,雨山區征管中心、平湖街道的負責同志就找上了門,道出門面征遷拆除的打算。“有政策補貼,又有耐心講解,我們怎能不積極配合。”陳華很快就簽下了協議書,于6月19日進行了搬遷。“有了電話、微信等維系,老客戶們依舊上門,生意沒受影響。”陳華說。
G205,一直是我市重要的物流通道,寶武馬鋼、十七冶等大企業廠區沿路而建,沿線商鋪林立、棚戶區眾多,產權、管理權歸屬復雜。此次開發整治范圍全長約17.1公里,覆蓋國土面積約25.8平方公里,牽涉范圍廣、整治難度大。
對此,我市在規劃上,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綜合整治,因地制宜;政企共建,協同推進”原則,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系統整治。在實施過程中,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頂層統籌調度;市住建局牽頭抓總,強化日常組織協調;有關縣區作為責任主體,進一步落實領導包保制度,責任到人;交運、城管、公安等部門主動協調、積極配合;寶武馬鋼、十七冶等企業履行責任、主動作為,迅速形成齊心協力、政企同心的態勢。

目前,寶武馬鋼天門大道加油站附屬用房、十七冶集團教育培訓中心等涉及企業的建筑物節點改造、拆除、外立面出新等工作正在全力推進,預計8月中旬全面完成,寶武馬鋼廠區一個個被刷上卡通圖案的煙囪也成為G205沿線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贊!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以前,我們家的房子在馬鋼設備公司西邊,是30年前單位工棚改建的,因為靠近G205和廠區,噪音大、灰塵多,晚上都睡不著覺。”永泰社區81歲的居民魏守成說,此次G205沿線地塊開發整治,他家被納入棚戶區改造計劃中,分到了濱江花園一套94平方米的住宅。“那里環境好、空氣好,我們就等著搬進去了。”
據悉,2021年,G205沿線計劃改造棚戶區地塊共計14個,涉及2823戶住宅,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2329戶住宅征遷協議簽訂。而整治范圍內剩余地塊將按照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三年計劃穩步推進,在2022年底前基本消除沿線現有棚戶區,全面改善居民人居環境。
與此同時,我市還將同步實施沿線桿線入地及主要道路交叉口渠化工程,目前已委托設計單位,對沿線具備桿線入地條件的地段進行統一規劃設計,確保后續強弱電桿線一次入地,避免重復開挖。今年優先對恒興路、湖北路、湖南路3個主要交叉口進行交通渠化改造,形成交通微循環,預計12月底前完成。

隨著環境全面整治提升,G205沿線地塊的開發利用也將提上日程。據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市各責任主體和有關部門將各司其職,加強設施維修養護,強化日常巡查管理,加大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形成對“門前三包”管理、超限超載行為、交通安全設施、市政設施等的全面長效管理。
同時,結合現狀地塊規劃性質和城市產業轉型要求,銜接國土空間規劃,明確沿線區域的總體定位與空間格局,因地制宜開發整治,宜工則工、宜綠則綠、宜商則商、宜居則居,實現傳統工業區向環保型、生態型、智慧型、宜商型園區的整體轉型。
文圖/記者 鄧婷婷 唐焱
通訊員 雍珣 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