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半失能老年人吃飯難娛樂難怎么辦?開辦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小區電瓶車充電拉飛線不安全怎么辦?建起電瓶車智能充電樁棚。
老舊小區公共配套設施改造沒錢怎么辦?近200萬元社區集體經濟收入普惠于民。
小區服務如何超越買賣關系提檔升級?打響“紅色物業”品牌,讓志愿服務成為常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一件件看似不是物業做的事,也做不了的事,當涂縣姑孰鎮焦家社區新村的公辦物業都做了,還做到了業主心坎上。這家物業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呢?
社區辦物業 突顯公益性
正值仲夏,烈日炎炎。焦家社區新村一期小區樹蔭下,一排排新置的石質長凳特別受老人們喜歡。放眼整個小區,整潔有序,文體設施應有盡有。
“居民們原本都是一個村的人,喜歡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納涼閑話,以前小區也有木質長凳,由于年頭久壞了,現在換成了石質長凳,耐用多了,大家又能聚在一起了。”年過七旬的居民劉新貴說。
“2003年焦家社區新村一期小區剛投入使用時,也引進了商業物業公司,可一直管理得不咋樣,物業與業主矛盾突出,陷入了‘服務上不來,物業費收不上’的惡性怪圈。后來,小區干脆陷入了沒有物業的困境,水管壞了沒人修,亂搭亂建沒人管,空中線網沒人理,矛盾糾紛頻發,不少居民心里有怨氣。”居民張盛大說。
居民不滿意,社區自然得想辦法。焦家社區是由“村改居”而來,焦家社區新村四期建成后,居民達到3000多戶。社區黨委書記宋禮木是土生土長的焦家人,在他看來,社區物業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礎,在社區的建設與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社區的文明創建工作構成了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互動關系。既然商業物業這條路走不通,何不創辦一家集體性質的物業公司!
2007年,物業公司成立之初,社區就給物業定了位:由社區黨委直接領導,開展轄區物業服務工作,不追求經濟效益,突出公益性。物業公司每月召開一次物業工作例會,由物業負責人主持,焦家社區黨委參會,討論工作,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并改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社區對物業制訂了一整套考核制度,物業人員工資由社區核定,基本工資加獎懲。如:發現一次違建,就扣罰物業相關責任人200元。
社區物業一上崗,居民們感覺就不一樣。12名保安,16名保潔,4名管理人員,垃圾日清日結,24小時巡邏,加之,物業人員本身就是本小區居民,服務別人就是服務自己,有種天然的責任感。
“物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后,物業費多年來應收盡收,還理順了社會事務管理體制。”宋禮木自信滿滿。
財力有支撐 物業好辦事
到了中午,因子女不在身邊,劉新貴和老伴來到社區6月份才創辦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就餐。中心菜品豐富,有土豆燒肉、咸菜燒雞、炒包菜、拌黃瓜……老人們只需找座位坐下,工作人員或志愿者就會將打好的飯菜送到面前。
社區新創辦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活動面積6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樓大廳及3個包廂一共可容納100名老年人就餐,社區聘請專人擔任中心的大廚,每天為老人提供午餐及晚餐。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是指為社區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應、個人照顧、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等日間托養服務的設施。收費標準為:70周歲-79周歲,每人每月交納600元;80周歲-89周歲,每人每月交納540元;90周歲及以上每人每月交納480元,不足部分由社區補貼。“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開辦,不僅解決了老人們的養老之憂,也解決了其子女的后顧之憂,生活在這樣的小區是種福分啊。”劉新貴豎起大拇指。
隨著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推進及城中村改造步伐的加快,農民安置小區拔地而起,而安置小區與城市商品房相比,公共配套設施顯得有些先天不足。焦家社區新村也不例外,一期小區交付于2003年,已有18個年頭,四期小區也有12個年頭,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物業顯然無能為力。
“村改居后,農村變社區,村民變市民,但集體經濟收入仍為居民共同所有,以前主要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則主要用于社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社區黨委書記宋禮木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社區年集體經濟收入150萬元以上,近年來,社區共投入近200萬元用于改造小區,鋪設了柏油路,添置了文體休閑設施,為每個樓道補安了感應燈,小區安全監控做到無死角,建起了電瓶車智能充電樁棚,辦起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黨建來引領 服務上臺階
7月7日,在焦家社區新村一期小區,14歲的小李坐在家中椅子上,面對鏡頭,民警正舉著相機為他拍照,耐心地幫助小李一步步完成身份信息采集。原來,今年政府對享受殘疾人困難生活補貼及重度護理補貼的人員資料重審,所有享受上述兩項補貼的人員都需重新提交相應的材料。小李患重癥肌無力,屬二級肢體殘疾,無法行走,更無法前往派出所辦理身份證,于是,社區物業與姑孰派出所取得聯系,派出所工作人員上門服務。“社區物業想得太周到了。”小李父母豎起大拇指。
小李之所以能享受到這般貼心的服務,得益于社區黨委打造的“百姓保姆·聚焦百姓”志愿服務項目。項目依托于焦家社區物業公司,營造全社區“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的良好風尚。為完善群眾點單服務,社區建立“民情e站”微信群,只要轄區居民有任何訴求,都可通過微信群發布,志愿者便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社區通過開展愛心互助、助殘幫困、孝老愛親、環境保護、法制宣講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增強社區居民的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
“物業只能幫助居民解決物業管理范疇內的一般性需求,而一些需求深層而復雜,需要發揮社區紅色力量,公辦物業為紅色力量的下沉提供了一個最佳的載體。”宋禮木表示。
社區黨委把黨建工作深度融入小區管理中,將小區劃分成9個網格,由黨員擔任網格員,并試點樓棟長制度。社區22號居民樓被大家稱為“和諧樓”,在樓棟長宋禮林的倡導下,樓內住戶開展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大家親如一家人。如今焦家社區很多居民樓,也變成了“和諧樓”。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