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央視《走進鄉村看小康》節目走進當涂縣大隴鎮南柘村,直播小龍蝦生態養殖、市場熱銷的場景,講述村民養蝦奔小康的故事,節目時長40分鐘,當晚的《新聞聯播》摘要播出,時長17秒。晚上21點,CCTV-17農業農村頻道《中國三農報道》欄目以《“舌尖上的夏天”——安徽當涂:生態養殖新模式助力小龍蝦提質提價》為題,報道了該縣大隴鎮南柘村通過探索推廣生態養殖綠色模式,提高小龍蝦品質,帶動農戶增收創收。
央視《走進鄉村看小康》節目中介紹,在南柘村附近的南圩,有一片七千多畝的水面,這些水面被分割成許多小塊,每一塊有三四個足球場那么大,每塊水面生活著數萬只小龍蝦。每年5—7月,是小龍蝦的捕撈季,現在,當地最后一批小龍蝦正在抓緊捕撈,雖然到了捕撈的末季,但產量依然喜人,一塊三四十畝的水面,一天還可以捕撈一兩百斤小龍蝦。其實,晚上市也有很多好處,錯過上市高峰,龍蝦生長周期長了,個頭也更大、肉質也更好、價格可以賣得更高。捕撈上來的小龍蝦根據重量進行分類,分5-7錢、7-9錢、一兩、一兩二以上四個等級,達到一兩二的稱為“炮頭”,蝦農們把“炮頭”單獨包裝,加上冰塊,乘坐飛機、高鐵,銷往各地,供應高端市場。市場價一盒450元左右,一只“炮頭”可以賣到15元,農民收益大大提升。
節目中還介紹,這里的龍蝦養得好,是因為采取生態養殖模式,每畝養殖數量嚴格控制在4000—5000只,密度是其他地方的一半,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龍蝦自然長得更好。養殖戶每天給小龍蝦投喂玉米等高蛋白谷物,還有魚粉等環保顆粒飼料,提高蛋白質攝入,小龍蝦肉質更鮮、更美、更Q彈。蝦田里種植了許多水草,最多的是伊樂藻,它們能凈化水質,降低水溫,為小龍蝦藏身做好掩護,而且翻曬后滋生的微生物還可以當做蝦寶寶的美味。小龍蝦捕上來之后,除了預留少部分水田孵化蝦苗之外,其余的蝦田,可以套種一季水稻,稻蝦共作,避免了使用農藥化肥,因此稻米質量也是綠色無公害。通過稻蝦共作,一畝水田的年效益可以達到5000多元,提高近3000元。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王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