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健康,奔向小康才有力量。醫療保障是人民健康生活、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與“健康”二字息息相關。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我市把人民群眾健康放在全面小康建設突出位置,圍繞優化醫療服務、完善公立醫療體系建設、推進長三角醫療一體化建設、推進醫共體醫聯體建設等,全力推動公共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讓群眾健康路上有“醫靠”,小康路上更“牢靠”。
村村有醫生,守護群眾健康
“大醫院擠不進,小醫院不放心……”這是不少群眾的就醫焦慮。不過,這種焦慮在鄭蒲港新區姥橋鎮姥長村已成為了過往的“歷史”。7月17日下午,在和縣姥橋鎮姥長村衛生室,村醫楊興春接診了70多歲村民夏發運。
“扁桃體發炎了,給你開點兒消炎藥。這兩天不能貪涼了,不能對著空調吹,不能吃冷飲……”一番規范接診流程下來,楊興春對夏發運叮囑道。
“要讓老百姓買得起藥、看得起病,放得下心看病。”鄭蒲港新區姥橋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沈志龍說,作為姥長村衛生室上一級醫院,要向上積極對接市縣級優質醫療資源,向下“輻射”村級衛生室,發揮轄區內“家庭醫生”單元力量,打通服務群眾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在家門口獲得更優質、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作為村醫,楊興春不僅是坐診醫生,還是村民的“家庭醫生”,承當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了解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看病就醫。楊興春所在的姥長村衛生室協同姥長村委會,在轄區內各自然村建立“農村健康驛站”,服務內容包括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重點人群服務及健康指導宣傳等。
“我們在轄區的10個自然村建了10個‘農村健康驛站’,為全村5913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楊興春說,把服務送到家門口,為村民提供慢性病穩控、健康評估指導和養生咨詢等服務,幫助村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全市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518個(含村衛生室),全市在崗村醫485名。”市衛健委基層服務與婦幼健康服務科科長施伏鴻介紹,我市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583個,深入農村、社區,讓居民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定期專業健康指導。我市通過推進簽約服務,提高了城鄉居民對醫療健康服務和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等服務得到落實,促進了全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初步緩解了基層群眾“看病難”問題。
醫療資源下沉,家門口也能看上“專家號”
“不用去醫院排隊,在家門口就能讓名醫專家診斷,這真是為老百姓謀福利。”日前,博望區新市鎮一位村民激動地說道。這是市第四人民醫院在新市鎮開展的一次義診活動,為前來咨詢、問診的村民提供醫療服務。
近年來,我市聚焦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內外兼顧,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下鄉義診,“讓大醫院的醫生進村”就是我市醫療資源下沉的舉措之一。
對內,辦好“身邊的醫院”,打通醫療服務堵點斷點。作為我市醫療領域的“領頭雁”,今年3月,由市人民醫院托管的花山區沙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為市人民醫院首個試點的緊密型醫聯體社區成員單位。醫院將定期派駐專家進社區坐診,并依托先進的診療技術及設備,將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轄區1.3萬社區居民不出社區就可以看上“專家號”。與此同時,醫院將做好轄區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和基本診療服務工作,為社區及周邊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真正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對外,引進“身邊的名醫”,實現“家門口的長三角優質醫療服務”。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著名放射科專家李惠民教授來市人民醫院開設工作室,每月1次定期坐診;長三角婦科專家馬鞍山市婦幼保健院驛馬工作站揭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腫瘤專家趙衛東“入駐”……2021年以來,市衛生健康委將推進“家門口的長三角優質醫療服務”作為年度重點實施的為民辦實事項目,指導全市二級以上醫院與長三角地區名醫名院開展合作,扎實推進33個年度合作項目。各家醫療機構通過名醫工作室創建、合作辦醫、共建醫聯體或專科聯盟等方式,積極引進一批長三角區域內知名醫療衛生專家來我市坐診和指導業務,滿足本市群眾對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需求。
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升
“2016年,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9.13歲。2020年,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79.59歲,增加了0.46歲。”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與健康管理科科長秦其榮介紹。
人均期望壽命的提高,離不開我市在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投入。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2016年的每人每年45元提高到2020年的每人每年65元。
為提高預防接種服務水平和質量,我市先后有28個預防接種門診完成數字化建設,8個接種門診探索智慧門診建設,實現從預約登記、候診、接種、留觀等疫苗接種全流程的電子化管理,極大地提高了接種工作效率和質量。市疾控中心預防醫學門診部是其中的標桿之一,是全省首家成人專業化預防接種門診。開設之后,不斷進行軟硬件升級,為全市預防接種服務水平提升探索新路徑。其中,市疾控中心預防醫學門診部增設的婦科門診暨HPV疫苗咨詢門診就是成果之一,該門診成為全省首家能夠提供HPV防治“一站式”服務的門診。“這是市疾控中心為廣大婦女提供健康服務的全新探索。”市疾控中心預防醫學門診部負責人楊齊勤表示。
作為公共衛生服務“重頭戲”的衛生應急,我市從軟硬兩方面補齊短板,形成快速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2020年5月,我市總投資1140萬元的市級衛生應急指揮處置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并投入運行。同時,在三縣三區疾控中心建成6個衛生應急指揮處置分中心,市級指揮中心視頻會商系統現已實現與各分中心間的互聯互通,提升了我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聚焦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搶抓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持續深化醫療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夏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