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側礦產富足、資源豐厚,圍繞盤景水泥這家“業內龍頭”,越來越多的長三角企業來此集聚。一個以深度融合、錯位發展為導向的產業集聚群已初具雛形。
一側青山如黛、屋舍儼然,傍山而建的層層梯田如攔腰的彩帶般飄落山澗。一個以鄉村振興和農旅融合為支撐的田園綜合體呼之欲出。
在和縣的最北部,有這樣一座鄉鎮——石楊鎮。五年來,石楊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8%,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8.6%……近年來,石楊鎮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將產業經濟與生態文旅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鎮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之路。
一個企業“撬動”一條產業鏈
在距離長江不到20公里的駟馬河碼頭,這里的船舶每天都會收到訂單信息,并根據信息提示前往相應的泊位,滿載盤景水泥沿駟馬河直通長江,運往上海、南京、揚州、蘇州、南通等地。
縱觀石楊鎮的鎮域經濟發展,盤景水泥是一家不得不提的支柱企業。經過十余年的經營發展,盤景水泥已成為石楊鎮乃至和縣的第一納稅大戶。2020年的數據就可以窺見一斑:從企業規模來看,2020年盤景水泥實現營業收入27.9億元,占石楊鎮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2%;從稅收貢獻來看,2020年盤景水泥繳納稅收近4.8億元,占石楊鎮財政收入的80%。
如此體量,讓盤景水泥在石楊鎮的經濟地位不言而喻。
但相較于盤景水泥對于石楊鎮的經濟影響力,公司總經理朱洪貴更自豪的是企業在水泥行業中的發展水平。如今,盤景水泥年產優質高標號水泥890萬噸,但從礦山開采到水泥產品出廠的全生產過程,企業管理層和基層員工全部加起來只有270人。“我們勞動生產率是全行業第一!”朱洪貴告訴記者,“勞動生產率這么高,得益于我們自動化水平、技術能力、管理水平、員工素質。”
沒有轟鳴的機器聲,生產區域從一片樹木綠草、水池假山中顯露出來……在盤景水泥的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員正緊盯著控制系統和生產監控畫面。“從原材料進廠,到水泥出廠的整個控制,全部都由專家系統控制。只有出現突發情況時,才會人為干預。與過去的生產模式相比,人員更加精簡。”盤景水泥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經理唐冬泉表示。
自落戶以來,盤景水泥高度注重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升級,利用現代化的管控手段,促使人均勞動生產率不斷優化提升,人均水泥產能達3.5萬噸。
“讓傳統企業不傳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我們只有把智能化、信息化融入到生產的全流程,真正做到成本比別人低、管理理念比別人新、產品質量比別人好,才能在行業立足。”朱洪貴表示。
盤景水泥給石楊鎮產業發展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立足于盤景水泥,石楊鎮根據企業的產業特質,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量身定制了裝配式建筑產業,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全力爭創全國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軍瑤年產40萬方PC構件、和縣成誠建設有限公司橋梁板生產線等項目依次投產;浙江向往建筑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潤弘新材料等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一個承載著產業集群發展夢想的綠色建材產業園初具規模。
潮涌長三角 發展“戰鼓酣”
三條長300米、寬26米的標準軌道并列鋪開,每條軌道上數臺室外航吊正整裝待發、隨時起重……走進位于石楊鎮的和縣成誠建設有限公司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映入眼簾。
“這三條橋梁板生產線是我們的一期工程,已經正式投產了。你看!不遠處就是即將開建的二期瀝青水泥生產線,預計今年底全面建成投運,屆時年產值將達到3億-5億元。”企業負責人張家勇來自江蘇,他樂呵呵地說,這里不僅距離和縣北高速出口不到2公里,而且不遠處還有駟馬河,“物流十分便捷”。
從一期迅速投產,到二期即將開工,“邊建邊投產”的繁榮景象背后是黨委政府的全力幫扶。“企業大型設備多,用電負荷十分高,在政府的全力協調下,當地供電部門特意為我們所在的園區架設了專線,保障了企業的電力需求。”張家勇感激地說。
一邊是幫扶開工項目盡快投產,另一邊是幫助投產企業解決困難。
和縣瑞祥鈣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來自南京的“老企業”,落戶于石楊鎮已有十多個年頭了。作為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保供企業”,企業的運輸線就是“生命線”,越是遇到雨雪災害天氣,越是要保證通暢。
“一個字‘急’!運輸產品的車輛需要從兩省交界處通行,受疫情影響,車輛無法正常通行,一旦我們斷貨,南鋼脫硫這道生產工藝就會停,這影響可就大了。”回憶起去年初的經歷,企業總經理湛俊仍心有余悸。他說,在石楊鎮相關工作人員的高效溝通下,不到10個小時,運輸車輛就得以順利通行。
尋因施策加速企業穩落地,搶抓機遇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近年來,石楊鎮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始終堅持“招大引強”和“四送一服”雙向推進,通過攻堅重點項目,全力服務企業發展,實現簽約項目盡快開工,開工項目盡快投產,投產項目盡快達效,不斷做大“綠建園”,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憨山地脈公園項目、中正思田園綜合體等項目框架協議陸續簽訂……一個個來自長三角的產業項目紛至沓來。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首先是理念上的融入。”在石楊鎮黨委書記張文杰看來,石楊鎮就是要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形成自身的產業板塊,與毗鄰的浦口產業板塊進行深度融合,形成合作版塊經濟。
“‘綠建園’已經由起步之初的600余畝擴展到如今的近3000畝。”和縣經濟開發區綠建園工作部部長王軍透露了一組最新的數據:園區內已投產和在建項目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占比高達85%;來自江浙滬的在談項目占比達到60%以上;園區內企業銷往長三角地區的產品占比達到70%以上。
如何走好深度融合發展之路?承接產業轉移,推進深度融合,不僅要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質”上求成效。
“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注重企業畝均效益的評價和園區產業的定位,在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把好‘準入關’,通過錯位提升競爭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石楊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羅霄說。
“文旅+農旅”唱響田園牧歌
石楊境內半山半圩,境內如方山為和縣群山之冠,如山湖風光旖旎……良好的資源稟賦讓石楊在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不失時機地謀篇布局“文旅+農旅”產業發展。
而位于石楊鎮東南側的八禁村,將是其中的“重頭戲”。
“我們將打造以農為主、以旅為輔的農旅結合項目,將八禁行政村13000畝土地全部流轉,打造成一座主客共享的鄉村生態公園。”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石楊先嗇現代農旅集聚區工作部主任李自祥告訴記者。
“這個區域主要以不同季節的田園風光為主題來打造相關項目。春天可以賞花、夏日可以組織游學、秋天采摘果實、冬天坐觀雪景。”李自祥說,項目預計投資30億元,投資周期5年,將著力打造成農旅結合的樣板。
“我們要打造‘后備箱經濟’,讓周邊的消費群體周末乘車前來旅游休閑,回去時把我們生產的農產品裝滿后備箱帶回家。”對于項目前景,李自祥充滿信心。
先嗇現代農旅集聚區不僅僅是旅游項目,同時也是農田整治項目。由于石楊鎮地區依山傍水、多丘陵崗地,防汛、防火、抗旱壓力較大。“農田整治項目完成后,能夠真正做到‘旱能灌、澇能排’,確保旱澇豐收。”李自祥表示。
“目前我們已經安置了6個自然村的村民,流轉土地面積約7000畝。”李自祥表示,“村民們一聽要打造鄉村生態公園都特別配合,搬遷得特別積極,土地流轉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村民搬離后,留下的房屋將進行統一規劃,哪一間將拆除、哪一間將保留,都有非常詳細地規劃。”李自祥表示。
地處和縣北部旅游通道的石楊鎮花園村同樣也是“動作頻頻”。石楊鎮花園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平介紹,花園村地處和縣北部旅游通道,北臨如山湖旅游度假區,南靠雞籠山半月湖旅游風景區,周邊旅游資源非常豐富。
“我們將在距花月大道一公里的大金莊水庫附近修建民宿,為游客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與旅游體驗。”張平表示,大金莊水庫附近還有許多桃林,待果實成熟,游客還可以親自上山采摘,茶余飯后去水庫邊垂釣,而這一項目也即將在今年動工。
而位于石楊鎮的碧桂園如山湖城項目今后也不單單是個房地產項目。“我們將在碧桂園周圍增添一些文旅元素。”碧桂園如山湖城項目總經理助理穆梓健表示,石楊鎮優越的自然環境具有天然的優勢,是一個吸引游客的亮點。“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如山湖的水域和景色,建設文旅項目,讓更多的人走近石楊、記住石楊。”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
第八采訪組
記者 張承學 魏志俊 任德玲
見習記者 胡乾亮 郭笑
通訊員 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