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投標比以前方便多了,足不出戶,坐在公司辦公桌前就把業務辦了。而且現在政府采購項目也不收投標保證金了,企業的運營壓力小了很多,這對企業發展幫助很大。”7月5日,安徽金禾有限公司投標負責人欣喜地告訴記者。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公共資源管理局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補短板的有力抓手,探索建立“三零”服務模式,為企業減負松綁,當好企業“貼心保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企業“零跑腿”。該局積極推行全流程電子化交易,在我市基本實現房建、交通、水利、政府采購、產權、國土等項目“云上”交易,轉“面對面”為“鍵對鍵”。全面實現“不見面開標”交易常態化,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拓展線上CA數字證書辦理業務,打破地域限制,實現CA數字證書互認。今年以來,我市CA數字證書線上新辦908個、續辦1268個。
參與“零門檻”。該局出臺工程建設項目招標人負面行為清單和政府采購負面清單,列出79項法律法規禁止性條款。取消各類限制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參與公共資源交易的規定,禁止設置與招標采購項目不相適應的業績要求、技術商務條件和評標加分指標,讓企業在“同一起跑線”充分競爭。
交易“零成本”。該局調整各項保證金收繳政策,釋放政府采購改革“紅利”,在全省率先取消政府采購項目投標保證金;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投標保證金不超過1.5%,最高不超過50萬;信用評價結果最高等級的投標企業可免繳投標保證金。推廣使用電子保函,充分釋放企業現金流,激發企業參與競爭的積極性。截至目前,190個進入市級平臺交易項目使用投標保證金銀行保函6050筆,金額11.07億元,占投標保證金總額的57.87%、總項目數的76.31%。
見習記者 高瑩 通訊員 耿宇
[編輯:
邵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