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安徽日報報、網、微、端全媒體平臺將陸續推出“從百年安徽實踐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系列特稿,以14萬平方公里江淮大地的滄桑巨變和奮進征程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100年,很短
在人類史中,僅是一個片段
100年,很長
對于一個省域來說,有劃時代意義
從一窮二白的“老大難”
到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
從多災多難的傳統農業省
到冉冉升起的新興工業省,
從閉塞落后的內陸省份
到內外聯動的開放新高地,
從新中國成立時
青壯年文盲超千萬的科教文衛事業“后進生”
到科技創新領域并跑領跑的“拔尖生”……
這些巨變源自哪里?
就像網紅歌曲《你的答案》里唱的那樣:
“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
百年的歷史,
雄辯地回答了這劃時代的答案。
01“一窮二白”農業省的“逆襲路”
曾經的安徽,一窮二白、多災多難。
1950年7月,淮河發生嚴重洪災。據當時電報記載:“房屋被沖倒或淹塌,不少是全村沉沒。群眾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落水……”
毛澤東主席看到電報后落了眼淚,并批示“限日作出導淮計劃”。1951年5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

新中國成立之初,淮河和長江流域連續兩年發生洪澇災害,皖北、皖南兩區超過900萬群眾受災。
災情發生之時,中共皖南區委在一份決定中明確強調“幫助他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哪怕是一件小事,能解決的就要解決”。
多次洪災后,大規模治淮建設啟動。一項項治淮水利工程,構筑了防洪戰汛的“銅墻鐵壁”,經受住了歷次大洪水的考驗。

依靠人民,風雨同舟。黨領導新生的人民政權戰勝了洪澇災難等嚴峻考驗,在14萬平方公里江淮大地上團結帶領人民拉開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大幕。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尋找通往未來的鑰匙。
時間來到2021年6月17日—18日。世界顯示產業大會在合肥舉辦。
新型顯示產業是萬物互聯時代支撐消費升級、生活品質提升的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合肥實現了“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成為國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的集群。
進入新發展階段,安徽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的歷史性跨越,照亮著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這個“看得見的未來”。
從過去看到未來,是什么成就了安徽的“逆襲”?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歷任省委省政府立足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充分利用我省的資源條件和發展優勢,把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書寫在江淮大地之上、落實在惠民利民的實踐之中。

安徽,曾經的“老大難”的農業省份不斷探索和拓寬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的崛起之路。
1952年,全省已經建立國營企業650家,依托這些國營企業,逐步奠定了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我省明確提出發展輕工業、電子工業和消費品生產,積極調整工業經濟結構,不斷健全工業經濟體系,一度造就了“輕工大省”的美譽。

進入新世紀,我省明確提出工業強省主戰略,發展能源原材料深加工產業,培育壯大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之路。
城鎮化的起步也是如此。安徽有序引導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努力讓新市民在城市過上更有尊嚴、更有保障的新生活。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傳承“大包干”精神,安徽在農村稅費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股權激勵分紅制度改革、義務教育均等化改革、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等方面銳意爭先,以制度創新增優勢、添動力。

從改革開放之初放手“傻子瓜子”為個私經營闖路,到全面深化改革搭建人民群眾建功立業舞臺,讓創業創新活力涌流,把民智民力轉化為內生動力,為安徽騰飛注入活力泉源。
02“后浪”領跑“創新賽道”
這是一個“200秒”擊敗“6億年”的故事。
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6億年。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科技創新領域,一直是“后浪推前浪”。
安徽,在創新領域起步不早,但如今成為創新賽道上的“種子選手”和“實力后浪”。
從中國第一臺VCD、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到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全球首臺量子計算機等一項項“世界第一”展現了安徽創新的“閃光軌跡”。

為何充滿想象力的“創新火花”持續在安徽這片土地綻放?
安徽素有最具優勢、最可寶貴的“創新基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安徽發展史,也是一部求新求變、銳意進取的創新史。
1970年,僅有學部委員2人、教授9人的中國科技大學南遷安徽合肥。
1978年9月,中科院合肥分院成立了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成為國內領先的大科學工程性基礎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研究所、43研究所等國內頂尖的大院大所,在上世紀80年代初相繼開啟從西部地區外遷的歷程,幾經輾轉之后相繼落戶安徽。
高校院所的入駐,構筑了安徽的“創新寶庫”,塑造了科技創新的“一手好牌”,這背后是安徽“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的長遠眼光。
科研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而建立科創平臺尤為關鍵。建成用好科研的“大平臺”,才有創新的“大舞臺”。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肥濱湖科學城、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高規格建設重大創新平臺,集聚高精尖創新資源,安徽搭建引領性創新平臺加速“領跑”。

中科院院士杜江峰曾不無感慨地講述這樣一段經歷:2010年時他的研究團隊購買一臺國外儀器,遭遇對方漫天要價、維修拖延等種種怠慢,因為我們自己不會生產。僅過了幾年,源于杜江峰院士實驗室技術的國儀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出的第一款商業化產品,就是當年困擾杜院士的那臺儀器,打破了國外廠商壟斷的局面,并且在關鍵指標上實現超越。
事實證明,唯有提高創新能力,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才能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打破“卡脖子”難題。
安徽走“科創+產業”道路,聚焦“卡鏈”“斷鏈”產品和技術,部署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研發轉化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以科技創新“領先一步”推動產業創新“領先一路”。

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安徽打造成果轉化先行區,推進科技成果由“實驗室”向“大市場”邁進。
安徽作為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整體推進超過70項制度創新,一項項突破性的制度設計,暢通了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對接通道。
03“彈鋼琴”式地抓發展
長江淮河橫跨全境,江淮分水嶺橫亙中部,西部南部群山綿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安徽在很長時期內都面對著特殊的省情:城鄉差距明顯,區域差異顯著,基礎設施薄弱……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發展不能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均衡“用力”,在補齊短板上多發力,“用十個指頭彈鋼琴”。
多年來,農業大省安徽一直在為農村發展探尋出路,從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大力發展小城鎮,到探索建設“阜陽鄉鎮企業制度建設試驗區”,再到鼓勵鄉鎮企業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全力探索在縣域工業化進程走出一條以城帶鄉、城鄉統籌之路。
進入新世紀,安徽立足資源優勢、以發展特色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縣域工業化持續加速,縣域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度一度與城市經濟并駕齊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推動城鄉攜手一體奮進,安徽出臺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政策,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民喝上干凈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安全房,過上現代生活。江淮大地上,城鄉聯系日益密切。
鍛造引領增長核,打造多點增長極。從合肥都市圈,到皖西、皖南、皖北,“一圈五區”協同發力。

2021年前兩個月,位于合肥經開區的聯寶科技公司迎來營收爆發。聯想集團副總裁、聯寶科技首席執行官柏鵬將之解讀為:“合肥都市圈的戰略布局為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關鍵人才的引進,配套的物流,關鍵技術和零部件能實現本土化合作。”如今,聯寶公司60%以上的機構件來自合肥當地和都市圈內的六安、滁州等地,帶動上下游相關企業超過70家。
居中靠東、連南接北、左右逢源。獨特的區位優勢,賦予了安徽廣闊空間。
從1982年的“上海經濟區”,到1992年“長三角城市群”一詞橫空出世,再到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
安徽,經歷了從長三角一體化的“旁聽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轉變。
三省一市“四手聯彈”,一體化步伐更加有力。新時代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交響曲”中,安徽正留下更加精彩的樂章。
04“不靠海”卻“面朝大海”
海,是開放的代名詞。“不靠海”的內陸省份安徽,卻一直保持著對大海、對開放的向往。
1984年,安徽發生了幾件大事。
一件是省委省政府出臺文件,簡化外資企業審批流程,出臺稅收減免政策。
一件是全省首家外商投資企業——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成立。當年,這家公司一周時間生產的合成革,就能從合肥鋪到上海。
還有一件是臨危受命的合肥市第二輕工機械廠負責人張巨聲湊了70萬元,建成了6條“土制生產線”,當年春節,第一臺電冰箱下線。
合肥市第二輕工機械廠,就是大名鼎鼎的美菱電器集團的前身。2年之后,美菱電器引進意大利企業的國際先進生產線,僅問世1年就讓美菱突破產值破億元大關。

現在的年輕人也許無法想象,當時“安徽造”的美菱電器“火”成了什么樣。
開放以獨特的活力,讓一個內陸省份受到深刻的洗禮。
從上世紀80年代“遠學粵閩、近學江浙”到90年代“開發皖江、呼應浦東”,從實施“外向帶動”“東向發展”戰略到融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安徽開放發展的定位愈加精準、開放發展的姿態愈加主動、開放發展的舞臺愈加廣闊。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主動接受上海自貿區建設的輻射帶動,堅持構筑開放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健全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安徽積極幫助外貿企業保訂單、保市場、保份額,全力以赴穩住外貿基本盤。全省外貿在變局中表現出了極強韌性,呈現企穩向好的發展態勢。

疫情之下,逆勢而上,安徽外貿交出了亮眼成績單——2020年,安徽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5406.4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同期增長14.1%。
提高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自覺性和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安徽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更高水平合作發展。
承接產業轉移,推動招商引資,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關鍵路徑。
自貿試驗區是全國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2020年9月24日,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安徽自貿試驗區發揮制度創新這個核心功能,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大開放力度,探索形成片區聯動、協同高效、競相發展的新模式。
2020年4月底,蔚來中國總部項目落戶安徽合肥,建立總部管理、研發、銷售服務、供應鏈制造一體化基地。“合肥有著一流的營商環境。我現在見到很多企業家,都會跟他們說趕緊來合肥。”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說。
李斌口中的“營商環境”,當起城市招商的“金招牌”,讓許多企業家“路轉粉”,扎根于安徽這片投資熱土。

安徽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開展創優營商環境系列提升行動,在企業開辦時間、行政審批、工程項目建設審批、不動產登記等20個方面對接國內外先進標準,攻堅長期困擾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堵點痛點,建立常態化“四送一服”點對點服務企業制度機制。
“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將在融入安徽騰飛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全國工商聯女企業家商會會長、蘇寧環球集團公司總裁吳兆蘭今年4月份到訪安徽時的這番話,道出了許多企業家的心聲。

14萬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百年滄桑巨變和跨越變遷讓這部壯麗史詩的安徽篇章更加恢弘激越、氣勢磅礴。
《覺醒年代》中有這么一句臺詞:“天下的路是留給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
這條路上,安徽人交出了一份劃時代的發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