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記者走進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生產車間,立即被眼前的生產場景所震撼:火紅的銅水從陽極爐出銅口奔涌而出,順著銅溜槽緩緩流進勻速轉動的圓盤澆鑄機模具中,成型后,由機械手臂將其浸入水中冷卻,之后由叉車運走。整個自動化生產線上,除去叉車司機,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銅陵有色是新中國銅工業的‘長子’。70年前,我們便開始‘火海奪銅’。此后,我們一步步走來,不斷創新工藝、更新設備,到現在我們的閃速熔煉、閃速吹煉等工藝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火紅的銅水涌流,背后是令人難忘的艱苦創業歷程。新中國成立之初,銅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十分匱乏。為盡快扭轉這種局面,1949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有色金屬會議決定恢復銅官山銅礦建設。其后,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匯聚銅官山下,憑著一腔熱血,風餐露宿、篳路藍縷,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
“新中國誕生不久,一無實踐經驗,二缺專業技術人員,要建立一座冶煉廠談何容易。”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公司董秘室副主任陳勇告訴記者,當年的廠區一片荒蕪,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們飲山澗溪水、啃饃饃干糧,用鐵錘、鋼釬開山鑿巖、掘進挖巷,再用籮筐擔石裝礦挑來抬往,晝夜奮戰在工地上。
“腳穿草鞋推礦車,手抓饃饃送嘴邊;竹編籮筐裝礦石,人力絞車往上提。”時至今日,“籮筐精神”依然閃亮在銅陵有色展示館內。
1952年6月,新中國自行設計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銅礦——銅官山銅礦正式出礦。同年11月,銅官山冶煉廠主體工程完工。到1952年底,與礦山生產相配套的機修、發電、運輸等輔助工廠相繼建成。
1953年5月1日,經過前期反復試驗和試生產,新中國第一爐銅水順利產出,第一塊銅錠澆鑄完成。“雖然當時出爐的第一爐銅水不足4噸,但卻代表著集采、選、冶為一體的新中國第一個銅工業基地的出現,代表著新中國的煉銅史翻開了撼人心魄的一頁。”銅陵有色展示館講解員葉媛媛告訴記者,隨著第一冶煉廠的正式投產,廠區生產進入正軌,第二年就達到年產粗銅2000噸的設計能力。
“一五”期間,銅官山粗銅產量平均每年遞增72.3%,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17.1%。1957年,銅陵有色第一冶煉廠銅料、粗銅產量首次突破雙萬噸,約占當時全國產量的47.4%,為新中國銅工業的迅速崛起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54年,銅陵有色開始向外輸出技術人員和工人,開啟了支援國內外有色和冶金工業建設的步伐。
改革開放以來,銅陵有色堅持苦練內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創下了多個輝煌成績:中國銅業第一股“銅都銅業”成功上市發行;無廢開采的冬瓜山銅礦成為我國深井礦山開采典范;金隆銅業多次技改,各項指標比肩國際先進;金冠銅業成為全國第一大單體礦銅冶煉工廠;銅陵有色主產品“銅冠”牌高純陰極銅、“銅冠”牌銀錠在倫敦金屬交易所注冊,成為國際知名品牌。2019年,銅陵有色進入世界500強;2020年,銅陵有色以278.19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居世界500強第456位。
走進位于銅陵有色公司內的銅陵有色展示館,“新中國銅工業從這里開始”金字閃亮。這里如今是銅陵有色職工學黨史、銅工業史和銅陵有色奮進史的教育基地,一批批銅陵有色職工在這里接受精神洗禮,凝聚前行力量。
“十四五”期間,銅陵有色還將朝著建設一流的陰極銅生產基地、一流的銅基新材料制造基地、一流的循環經濟示范基地、一流的海外礦產品開發基地“四個一流”目標奮力前行。
■ 本網記者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