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owmae"><xmp id="owmae">
  • 您的位置: 馬鞍山新聞網 > 要聞 > 正文

    合蕪蚌:自主創新的“發動機”

    2021-06-15 18:44:06 來源: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

    編者按

    2008年,安徽省啟動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2016年6月1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合肥、蕪湖和蚌埠國家高新區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本報記者深入合肥、蕪湖、蚌埠采訪,展現示范區一體化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引領服務全省創新發展的新做法、新成就和新突破。

    合肥:“第一動力”勁頭足

    安徽創新館。(資料照片)

    首創之“力”

    ——創新成果勇摘“皇冠”

    人間六月,萬木崢嶸。走進安徽創新館,全球首臺智能4K無線腔鏡、全球首臺金剛石量子計算教學儀器、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一頂頂創新的“皇冠”,讓合肥的創新激情日益澎湃。

    “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建立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肥沃土壤里。”合肥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建設皖江自主創新示范區,首先必須重視原始創新。翻開近年來合肥市出臺的重要文件,原始創新屢被提及。實踐也表明,基于原始創新的“第一動力”,在源頭上構筑起皖江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合肥力量”。

    隨著創新示范區順利推進,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同意批復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這代表合肥在更高層次上加速原始創新。如今,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加快建設,到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磁約束核聚變、鐵基超導、類腦科學、生命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一大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科技,競相涌現合肥。

    “十三五”期間,合肥31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合肥濱湖科學城已實質運行,安徽創新館建成使用。2020年9月,《自然》雜志發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排名,合肥躋身20強。

    平臺之“力”

    ——創新平臺覆蓋全域

    能翻譯會聊天的智能語音鼠標,自動識別交通違法并審核的抓拍機器人……走進位于合肥高新區的“中國聲谷”展廳,一件件人工智能黑科技產品讓人著迷。工作人員指著墻上的電子屏幕告訴記者,“中國聲谷”已入駐企業超千家、營業收入超千億元,成為皖江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座名副其實的創新平臺。

    作為我國首家定位于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創新平臺目前培育和引進了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國盾量子、科大國創、中科寒武紀等科技“明星”,推動合肥引領全球智能語音產業創新發展。

    在位于“中國平板顯示基地”的京東方合肥全球首條10.5代線工廠,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顯示屏驚艷問世。目前,隨著“中國平板顯示基地”創新平臺的迅速“長大”,合肥全市新型顯示產業全產業鏈累計投資項目超過120個,完成投資超1550億元,面板產線規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隊,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面積約占全球的10%。

    “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平臺、協同創新創業平臺、產業要素集聚平臺、智慧公共服務平臺……”在肥東長臨河科創小鎮,綜合平臺加速建設。如今,創新平臺已遍布合肥全域。

    隨著創新平臺的壯大,雖經歷疫情和洪澇“大考”,2020年,合肥26個協同創新平臺集聚效應持續增強,“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結出了產業創新的豐碩果實。

    制度之“力”

    ——創新生態加速優化

    “現在合肥創新發展生態加速優化,我們疫情期間沒有一天停工。”時至今日,合肥維信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仍感慨不已。去年,因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國外專家“困”在海外,維信諾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的上萬套設備“停擺”。在“鏈長制”的護航下,經合肥市協調,維信諾首開我省復工復產國際包機先河,國外專家漂洋過海返肥解“困”。

    集成電路產業鏈“鏈長”,新型顯示產業鏈“鏈長”……去年上半年,合肥市相關負責人頭上又多了一頂“帽子”——產業鏈“鏈長”。據介紹,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啟動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全市梳理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創意文化、網絡與信息安全、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裝備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產業等12條重點產業鏈,由合肥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擔任產業鏈“鏈長”,各縣(市)區、開發區比照建立。

    為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合肥市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優化管理服務,探索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在合肥,大家已形成一個共識,即為“科學家”辦事就是辦“最科學”的事。據介紹,隨著皖江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速,合肥在全國較早開展國家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等措施,采用多種投入方式支持各類主體創新創業,先后出臺“人才政策20條”“人才創新創業8條”等系列政策,構建完整的“育才、引才、集才、留才、用才”政策體系。

    今年前4個月,合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保持全省首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52.2%,兩年平均增長22.5%,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的56.6%,創近年來新高;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8.8萬戶,超杭州市0.1萬戶,同比增長65.4%。(本網記者 許根宏)

    蕪湖:創新激活“滿盤棋”

    6月10日,蕪湖中車浦鎮龐巴迪運輸系統有限公司生產線,技木人員正在對單軌列車進行檢測。本網記者 沈宮石 攝

    撬動杠桿 完善創新體系

    6月2日,由海螺集團旗下裝備制造企業——安徽海螺川崎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為印尼雅加達地鐵2號線項目制造的首臺盾構機順利下線,填補了我省盾構機出口空白,標志著安徽重大裝備制造出口實現新的突破。

    在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中,蕪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爭在下好創新“先手棋”上走在前列。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蕪湖東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檢驗中心,只見一張張薄如蟬翼的玻璃基板在機器手的碼放下接受產品性能測試。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LTPS制程用玻璃基板技術含量高,目前國內面板企業所用的LTPS玻璃基板產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及壟斷,公司自主創新研發的LTPS玻璃基板成套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一改被“卡脖子”窘境,對我國平板顯示玻璃基板制造業的發展以及產業鏈的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球第4大液晶玻璃基板生產商。

    為增強企業創新動力,蕪湖市通過完善科技創新政策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財政資助方式等一系列舉措,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加速成長專項行動,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蕪湖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蕪湖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政策規定》等支持政策,綜合運用績效獎勵、項目支持、擔保貼息、研發準備金、研發后補助、股權激勵、創新券等多元形式多元化“杠桿”,撬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自強自立 鑄造自主品牌

    目前,蕪湖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038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216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2.6件,連續10年居全省第1位,在長三角城市中列第9位。2018年4月,蕪湖市成功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2020年,蕪湖在全國78個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列第25位,比上年躍升4位。

    民族品牌奇瑞汽車高擎自主創新旗幟,20多年來,堅持把銷售收入的7%至10%作為研發投入,形成了從整車、發動機、變速箱到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關鍵裝備,從設計、開發到試制、試驗的完整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自主品牌車企第一家通過自主創新掌握發動機、自動變速箱、底盤、發動機管理系統(EMS)以及平臺技術的企業。截至目前,奇瑞集團累計申請專利21000件,累計授權專利1300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900件,位居全國汽車企業前列,連續7年位居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榜首。

    “十三五”時期,蕪湖市四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7.9%、15.5%。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雙雙突破1000家,全省百強高企蕪湖市占21家。一批細分產業躋身全國前列,全市56項產品躍居國際國內領先水平,ITO導電玻璃等8項居全球第一,超高亮數字像源等32項居全國第一。蕪湖機器人產業龍頭企業埃夫特公司,經過多年研發積累、消化吸收,掌握了機器人正向設計、運動控制、智能化及系統集成三大類核心技術,形成從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機器人整機再到機器人高端系統集成領域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格局。

    筑巢引鳳 加快資源集聚

    近年來,蕪湖市在全省率先設立產業創新專項資金,建設哈工大機器人研究院、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西電蕪湖研究院、太赫茲工程中心等42個重點研發創新平臺。全市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423家,新型研發機構數27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9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42家,其中國家級11家。蕪湖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連續五年獲得科技部火炬中心年度考核優秀(A類),蟬聯全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百強。2020年底,蕪湖探索“研發孵化在滬,落地產業化在蕪”的“創新飛地”模式,在松江設立蕪湖(上海)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發創新平臺,提升產業發展承載能力。

    自主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蕪湖市持續面向全球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加快創新資源集聚。

    “十三五”以來,共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460個,技能人才總量達到47.4萬人,人才資源總量達100萬人。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龍頭企業埃夫特公司成為蕪湖市科創板第一股。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企業150多家。入選國家首批通航產業綜合示范區,航空小鎮入圍全國50強。現代農機產業基地集聚企業100余家,產品出口80余個國家和地區。全市戰新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達到42%,成為長三角地區唯一同時擁有“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5項“國字號”招牌的非省會城市。(本網記者 沈宮石)

    蚌埠 爭相創新潮頭立

    蚌埠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產線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外景。本網記者 孫言梅 攝

    國內首個薄膜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應用地方標準在蚌出臺、全省唯一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落地蚌埠、超薄柔性玻璃產業鏈在蚌啟動工業化生產、我國首條全產業鏈聚乳酸生產線實現量產……蚌埠依托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平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正引領蚌埠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創新成果亮點紛呈

    走進蚌埠市高新區,在凱盛科技集團國家科技重點專項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產線廠房前,記者看到由銅銦鎵硒、碲化鎘發電玻璃搭建的外墻和屋頂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這是由凱盛集團建設的單體規模10兆瓦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采用一體化同步設計和‘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利用自主研發的銅銦鎵硒和碲化鎘發電玻璃取代大部分外墻材料和屋頂材料,大幅降低工業能耗指標和建筑屋頂的維修費用、用電成本,助力建筑節能減排。” 項目負責人盧育發介紹,按照運營時間25年計算,項目累計收益約2.2億元,節約燃煤約11.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5萬噸。

    “十三五”以來,蚌埠市聚焦硅基、生物基、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凝練實施一批科技攻關項目,獲省科技重大專項立項54個,省、市共支持項目資金1.6億元。通過項目攻關,蚌埠科技成果不斷涌現:中建材信息顯示公司成功拉引0.12毫米世界最薄浮法電子玻璃,實現中國顯示玻璃行業從跟跑、并跑到領跑跨越;凱盛科技集團自主開發出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實現連續彎折90萬次不破損;安徽豐原集團全面打通聚乳酸全鏈條生產工藝,全國首條全產業聚乳酸生產線在蚌埠實現量產。“十三五”期間,蚌埠市獲得國家、省科學技術獎70余項,位居全省前三。

    創新主體“千帆競發”

    利用全行業技術領先的制造生產線,位于蚌埠市的安徽昊方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成功打入汽車強國市場,廣泛配套高、中、低端車型,全球市場占有率達18%。

    “作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正是依靠源源不斷的創新,我們才能在行業內實現多年持續領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該公司副總經理高健暉介紹,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公司每年研發投入經費超4000萬元,建成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檢測實驗中心,實驗數據國際互認,具備與車廠同步的正向開發能力,相關專利授權達222項。

    近年來,蚌埠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穩步增加,僅去年一年就凈增84家,增幅位列全省第一,目前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394家。為鼓勵支持企業創新,蚌埠率先在全省試行科技創新券全域流通;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專項支持科技企業進行成果轉化,首期規模1億元。“對企業來說,這是實實在在的定心丸。”高健暉坦言,政企并肩,企業在科技研發路上的步伐更大膽更堅實。

    蚌埠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該市不斷建立健全研發和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十三五”以來累計為企業減免所得稅近15億元。

    今年,蚌埠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雙千”工程,力爭到202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高新技術企業數均達到1000家。

    創新要素加速集聚

    “中心成立一年多,我們已對接促成15個院企合作項目,涵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新材料及應用、電子信息及先進制造等蚌埠市5個主導產業領域。”在蚌埠市大學科技園,中科蚌埠技術轉移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中心由蚌埠市政府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聯合共建,以突破產業共性技術、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為導向,組織中科院系統科技創新成果在蚌埠轉化。

    圍繞重點產業發展,蚌埠推進產學研合作,先后獲批硅基新材料、軍民融合2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瞄準5G通信測試、基板/蓋板玻璃、觸控/顯示模組、智能傳感器、精準醫療、生物能源、高端裝備等產業領域布局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90多家,其中國家級11家,形成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多層次、立體化的平臺支撐體系。

    蚌埠還積極探索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對接的新機制,實施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設立質押貸款風險補償金,加強金融機構、擔保公司、評估機構等聯動合作。目前已發放專利權質押貸款273筆,貸款金額13.59億元;發放商標權質押貸款262筆,貸款金額18.2億元,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創新結出累累碩果,也展現出蚌埠發展的巨大潛力。去年,該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8.3%、12.5%。(本網記者 孫言梅)

    [編輯: 吳曲波 ]
    分享到:
    相關新聞
    回到首頁
    99ri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综合给合狠狠狠,在线观看视频亚洲,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 <bdo id="owmae"><xmp id="owmae">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不卡| 手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片|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国产黄三级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黄色污污视频下载|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99爱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特级毛片AAAAAA|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 日本zljzljzlj日本|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99re6在线|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天天操天天射天天色| 动漫做羞羞的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蜜臀AV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国产伦理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25页| 荡公乱妇蒂芙尼中文字幕| 成品大香煮伊在2021一|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开心综合| 性xxxxfeixxxxx欧美| 日韩成全视频观看免费观看高清|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看| 一道本在线观看视频| 老司机午夜在线|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