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像無數個普通的日子一樣,當涂縣石橋鎮黨委書記汪曉沛又邁開雙腿走起了基層。在鎮工業集中區福明儀表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他向企業負責人征詢還有什么困難,這家由他招來的企業,已占據國內壓力儀表機芯六分之一的市場;在總投資1.5億元的石橋鎮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現場,總建筑面積4.7萬多平方米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他和建設單位負責人商量著如何加快進度,盡早投入運營;在全市第一座村級黨性教育基地光華村史館,他交代村支書,要把紅色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作為一名鄉鎮黨委書記,要時刻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群眾放在心間。”汪曉沛把諾言化作踏踏實實的足跡。
責任扛肩上,做心中有夢的發展領路人
“沒有汪書記的扶持,就沒有企業的今天。”福明儀表制造有限公司投資人蔡福明來自浙江寧波,于2014年到石橋鎮租賃閑置廠房生產,3年到期后出租人因有它用不再出租,企業不得不做出走的打算。
“留住企業,就是留住發展。”汪曉沛立即牽頭成立工作專班,為永久留住企業量身定做了一套服務方案:沒有用地指標,經多方協調,終于拿到12畝合規土地;缺乏建設資金,經萬般斡旋,用固定資產抵押的方式,從銀行拿到100萬元貸款;投產后遭遇招工難,發動村干部為企業當“招工大員”。去年企業投產后,經營業績一路飆升,已占據國內壓力儀表機芯六分之一的市場,今年銷售收入可望突破億元。
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呼喚能人。作為石橋鎮黨委書記,汪曉沛始終履行黨建第一責任人職責,堅持“能人治村”導向,開展“村書記引領”工程,激發全鎮村黨組織書記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中的“頭雁效應”,2019年、2020年,連續獲得全縣鄉鎮黨建考核第一名。2020年全鎮15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5個、50萬元以上村7個。
謝公村是遠近聞名的“龍蝦村”,全村蝦稻套養面積5000畝,龍蝦年產量達80多萬公斤。隨著產量的增加,出現銷售難。汪曉沛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鼓勵村里強化村級服務能力,一來服務農民,二來發展集體經濟。去年,謝公村投資15萬元建設龍蝦綜合交易平臺,推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基地+農戶”聯動發展模式。合作社搭建“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平臺,在淘寶電商平臺開設“蝦兵‘謝’將”店鋪、采取網絡直播帶貨等多種方式進行線上營銷。并與中國郵政、順豐快遞等公司確定合作關系,建立穩定的銷售、物流渠道。傳統產業和電商“聯姻”后,一直在傳統市場售賣路上不溫不火的小龍蝦,一下子變成“網紅蝦”,農戶普遍增收,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也打破了零的紀錄,去年該村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51萬元。“今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將再創新高。”村支部書記孫義玲信心滿滿。
發展才是硬道理。“每年為石橋發展做幾件實事。”汪曉沛把心中的目標化為行動,緊緊圍繞“產業強鎮、衛教興鎮、商貿活鎮、生態立鎮”發展思路,牢固樹立“全縣爭第一,全市創一流”奮斗目標,全力打造當涂大公圩地區中心鎮。2015年以來,石橋鎮工業集中區新引進聚能新材料、福明儀表等項目18個,規上企業25家;累計幫助12家企業實現兼并重組。牽頭改造提升農民文化廣場、商業中心街、鎮區道路,推進石橋農產品批發市場、江南市民廣場、大潤發超市加快建設。五年來,先后榮獲“全國重點鎮”、“安徽省經濟實力百強鎮”榮譽稱號。2020年,全鎮規上企業25家,財政收入、規模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分別突破1.9億元、39億元、22億元、10億元,是五年前的1.26倍、2.2倍、2.3倍、2.49倍。
群眾在心間,做心中有民的基層勤務員
“心中有民天地寬,心頭裝著老百姓,干事創業就有底氣,就能抵達充盈而有意義的人生境界。”汪曉沛這樣說,更是這樣做。
去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堅持在戰“疫”一線指揮、戰斗,率先做出24小時駐守石橋的決定,率領黨政班子成員和鎮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堅持每天到居家隔離戶進行慰問,帶頭走遍了全鎮73個居家隔離戶。在大家團結一致的努力下,全鎮戰“疫”取得階段性勝利,沒有出現一例病情。
在副鎮長丁毳毳的眼里,凡是急重險難的關鍵時刻,總能在一線看到他的身影。2016年洪水來襲,他日夜奔波在抗洪一線,有天夜里,汪曉沛乘坐的車輛發生追尾事故,他頭部受傷血流滿面。別人勸他到大醫院檢查治療,可他只到附近醫院作簡單包扎后,又奔波在抗洪一線。
石橋鎮養老服務中心于2008年投資建設,隨著時間的推延,有關設施和設備陳舊老化。2018年,汪曉沛在調研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下決心對該中心進行全方位提升改造,分別于2018年、2020年共投資301萬元對鎮敬老院消防、食堂、浴室等進行提升改造。
如今,養老服務中心如同一座花園,建成一條長39米的文化長廊,鋪設柏油路面1400平方米,建造老人宿舍區獨立衛生廁所50座,新建和疏通下水管道420米,四棟主體樓、食堂及圍墻等涂料出新面積達12400平方米;對中心內空曠地帶進行綠化,對廚房內部進行裝潢改造,還設置了孝老文化宣傳、健康娛樂設施和生活設施,基本做到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92歲的俞巧英老人領著記者參觀起她的房間,如賓館標準間大小的房間,配備了床、衣柜、桌椅、液晶電視、空調,衛生間配有坐便器、面盆、扶手等。
“汪書記要求我們,要把每天都當作重陽節,服務好老人。”該中心負責人丁承林說,中心制定出每周基本菜譜,一周內根據需求臨時再進行適當調整,菜譜做到葷素搭配、注重營養;按季發放生活用品,每月發放零花錢40元;與石橋中心衛生院簽訂了醫療協議,患病老人隨時就醫,每季度為老人安排一次健康身體檢查。
“心系群眾,為民造福,就要跟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能把你當親人。”在汪曉沛的倡議下,石橋鎮黨委常年開展以“干部問事、群眾說事”為主題的大走訪活動,全鎮黨政班子成員、機關中層干部、各村(居、社區)主要負責人,對困難弱勢群體、老黨員老干部等進行上門入戶走訪。一件件急難愁盼的民生實事在大走訪中得到圓滿解決。近年來,累計清欠農民工工資310萬元,完成600多戶末端供水提升改造和3500戶農村改廁,建成“四好農村路”43.86公里,新建集鎮污水末端管網3.6公里,高標準完成馬橋中心幼兒園、農村危房改造和水利“最后一公里”等一批民生工程項目。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