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 綠色轉型馬蹄疾
《 人民日報 》
( 2021年05月20日 第 19 版)
綠的底色越繪越濃——曾經濱江不見江,如今親江又親綠。
轉的步伐越來越快——從十里鋼城到智造名城,新動能澎湃涌動,新氣象冉冉升騰。
資源型城市馬鞍山,用火熱實踐演繹長江大保護“辯證法”,一幅江水清、發展興的嶄新畫卷正生動展開。
2020年8月19日,奮力把馬鞍山打造成為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這一新的發展定位,為馬鞍山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馬鞍山以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范區為抓手,聚焦生態環保高水準、經濟發展高質量、城鄉建設高顏值、人民生活高品質,深入實施生態環保、一體化發展、產業轉型、城鄉融合、社會治理“五大提升行動”,全力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
大江奔流,一如千年;一江兩岸,煥發新顏。
標本兼治護長江
馬鞍山因鋼設市,長期“偏重”的經濟結構、較為粗放的發展方式,一度讓長江馬鞍山段生態系統頻閃“紅燈”。
只有生態優先,方能一馬當先。馬鞍山堅持生態立市,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打響“長江保衛戰”。
拆除境內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3家,清退長江岸線約10公里,整治散亂污企業704家,借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之力,落實整改突出環境問題,打出鐵腕治江組合拳,“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
2019年,馬鞍山實現境內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漁民退捕轉產。對上岸漁民,做到有工作、有住房、有學上、有社保,創造出馬鞍山經驗。
馬鞍山一體推進雨污分流、截污納管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等工程,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治理城區35條黑臭水體,馬鞍山入選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為實現長效管理,馬鞍山從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出“環保管家”模式,通過政府買服務,聘請專家團隊為工業園區和企業把脈問診,精準科學治污,構建起新型現代治理體系。
獲批全國首批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項目,生態環境修復、產業轉型升級全面展開。有著近百年露天采礦史的向山地區,正逐步向城市花園轉變。
馬鞍山大力實施生態環保提升行動,全面啟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追新逐綠促轉型
走進馬鋼智園,一塊塊巨型顯示屏上數據滾動更新,生產指令從這里精準下達,現場實況在這里盡收眼底。一鍵輕點、輕松煉鋼,這樣的景象每天都在各條生產線上演。
寶武馬鋼集團強化創新驅動,堅持綠、智賦能,全力打造后勁十足、大而強的新馬鋼。2020年,馬鋼鋼產量首破2000萬噸,營業收入首破1000億元。
馬鞍山逐步擺脫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馬鞍山認識到環保問題的實質就是產業問題,應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作用,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讓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
高端進、低端退,穿新鞋、走綠道。一條綠意盈盈的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
在漢馬科技集團發動機智能工廠,自動化生產線行云流水、智能高效。擁抱智造,為漢馬發動機貼上了高品質標簽,上市以來累計銷售量突破10萬臺。
推進傳統產業轉型,馬鞍山還有關鍵一招——“畝均論英雄”,以“正向激勵+反向推動”提速新舊動能轉換。去年,全市共150戶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平均較上年度增長10.88%。
馬鞍山持續加強雙招雙引,大力培育5G通信通訊、半導體、智能家電、新材料、綠色食品等新興產業。蜂巢能源投資110億元,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研發基地;海底撈智慧工廠、蒙牛五期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十三五”時期,馬鞍山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1.1%,萬元工業能耗下降25%。
當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排頭兵”
挖掘機揮舞長臂,施工人員緊張忙碌,2020年底動工的寧(南京)馬(馬鞍山)城際鐵路,正加速從藍圖變成現實。
作為寧馬同城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一線貫通雙主城的寧馬城際鐵路通車后,最快可實現兩市中心城區30分鐘通達。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心區城市,馬鞍山積極搶抓國家戰略機遇,以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在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做強“橋頭堡”、當好“排頭兵”,以高水平融長推動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
大力提升暢通度。馬鞍山以交通互聯為紐帶,將寧馬城際、巢馬高鐵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作為對接滬蘇浙的一號工程,成立專班快速推進。公鐵水空齊發力,向區域樞紐快步邁進。
下好毗鄰“關鍵子”。與安徽省投資集團、中國中鐵合作進行開發建設;與南京市江寧區聯合招商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1個。
作為南京、馬鞍山兩市共建的樣板間,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目前已形成一批示范性、帶動性的合作成果。放眼全市,寧馬、合馬所有毗鄰片區實現跨界合作全覆蓋,立起一處處毗鄰合作的樣板。
多鏈協同增動能。馬鞍山加快推動與滬蘇浙等地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和園中園。馬鞍山經開區與上海青浦工業園區合作共建馬鞍山青浦工業園,目前,已入駐則一科技、中鋼粉體等6個項目。
2020年,來自滬蘇浙地區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占全市61%。
宜居之城幸福長
2021年,馬鞍山中心城區更新動作頻頻:76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即將啟動,21個棚戶區改造持續推進。
秀山、向山、金山湖、陽湖“四大片區”建設已列入規劃,生態重塑、產業集聚、基礎設施延伸。機器轟鳴聲中,這里將成為城市未來的精彩板塊。
老城有機更新,新城提檔升級,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和縣善厚鎮200個自然村人居環境整治同步推進;剛剛結束的當涂·大青山桃花節,游客接待量突破50萬人次。
馬鞍山結合實際、創新思路,走出一條以產業發展為中心、以鄉村文化為底色、以改革創新為路徑、以要素支撐為保障的鄉村振興新路。“十三五”時期,全市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807家,累計建成美麗鄉村省市級中心村258個。
近年來,馬鞍山堅持重心下移,線上線下融合,全域推行網格化治理,創新建立“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治理模式,實現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管理網格化,是馬鞍山強化市域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
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首批試點城市,馬鞍山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提高百姓獲得感、安全感。2020年,馬鞍山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17萬元、2.54萬元,穩居安徽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