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升至2.87%,居全省第4;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升至45.5%,居全省第1。全市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9.6件,居全省第3。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80家,居全省第4……
特別是,我市近三年來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全市綜合創新能力、經濟發展質量、創新平臺發展層次、創新生態環境明顯提升,有力推動了我市從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城市轉變,有力推動了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持續提升,有力推動了創新創業人才加快集聚。
技術引領,創新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4月25日,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幕,馬鋼“工業大腦”精彩亮相本次峰會。
中國寶武馬鋼以無人化、集控化、一鍵化、可視化為目標,以區域集中管控、現場智能裝備應用、無人化作業場景等為重點,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5G、AI等新技術應用,將傳統冶煉單元轉型為裝上“智慧芯”的鋼鐵自動化制造單元。結合生產實際,馬鋼以管控中心、智控中心建設為核心,建立高效協同管控機制,整合原有操控界面和操控系統,提升現場自動化水平與智能裝備應用,打破時空物理邊界,構建智慧時代下與未來鋼鐵高度契合的“1個智慧中樞(運營管控中心)+4個智控中心(煉鐵、煉鋼、熱軋、冷軋)”的新型管控模式,打造馬鋼“工業大腦”和鋼鐵行業示范引領的智慧工廠,加速從“有形工廠改造”向“無形知識挖掘”轉變,實現從“制造”到“智造”,馬鋼智慧制造成果受到了中國寶武以及社會各界的點贊和好評。
這只是在我市高擎創新驅動大旗的一個縮影。2020年,中國寶武馬鋼獲批組建“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實現我市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零的突破。2021年,我市再添一家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獲批建設“礦產資源綠色高效利用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將以礦產資源環境與產業綠色協同發展技術創新為重點,建成創新體系完備、行業人才聚集、產業化多級推動、科研能力持續高水平發展的戰略基地,實現“礦產資源—區域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該中心的建設,對實現行業和區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統籌推進安徽省“一室一中心”等重大平臺培育建設工作。制發《馬鞍山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圍繞主導產業加大引進和培育力度,全市累計組建9家新型研發機構,其中馬鞍山南馬智能制造研究所、中科(馬鞍山)新材料科創園等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此外,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三年行動計劃,建成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20家,孵化總面積44萬余平方米,入孵企業849家,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110家,累計畢業企業315家。引導支持科技孵化載體設立孵化資金9160萬元,為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周轉服務。
科技加持,創新影響力不斷“加碼”
3月21日,第四屆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大會暨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安亭指數發布會在上海舉行,漢馬科技集團再次躋身中國汽車(商用車)企業創新榜十強。自2017年首屆中國汽車企業創新大會開展“安亭指數”創新榜評比以來,漢馬科技連年憑著卓越的創新實力入圍中國汽車(商用車)企業創新榜十強。
創新始終是漢馬科技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發展至今,漢馬科技掌握了重卡制造的五大關鍵技術和新能源商用車的相關關鍵技術,成為國內極少數掌握了重型商用車制造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
科技加持,企業的產品不僅在消費市場上廣受歡迎,在資本市場也頗有斬獲。2020年9月10日、15日,資本市場接連傳來喜訊。我市兩家具有高科技“含金量”的環保企業同興環保、華騏環保IPO獲批。12月18日,同興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掛牌上市,實現我市十年來主板上市零的突破。10月22日,山鷹國際并購的北歐紙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NasdaqOMX交易所成功上市。
同時,我市科技部門不斷加大科技型企業的培育力度。據了解,全市高企總數達到586家,居全省第4。掛牌上市培育入庫48家企業中高企35家,占比73%。截至目前,367家科技型企業納入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每年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超300家,3家企業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3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實施智能化生產,累計建成省、市級智能工廠13家、數字化車間82家。
為進一步營造企業科技創新的氛圍,我市科技部門不斷強化科技金融融合,修訂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政策以來,已幫助12家企業爭取銀行貸款9000余萬元。不斷完善科技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將科技融資擔保業務全部納入“4321”新型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已累計為85戶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擔保8.99億元。科技創新類貸款累積發放18.46億元。
人才支撐,企業技術進步不斷“加速”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近年來,我市出臺實施了一系列鼓勵人才創新的政策措施,大刀闊斧地進行科技創新改革,引導激勵科技創新。
今年3月份,安徽燊泰智能設備有限公司的彭耀團隊與安徽省投資集團簽署債權轉讓協議,成為我市首家省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政策兌現企業。2015年12月,安徽燊泰智能設備有限公司整體搬遷至馬鞍山經開區。2016年,彭耀團隊被評為我市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獲市、縣級扶持資金1000萬元。2017年,彭耀團隊又獲批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獲省級扶持資金600萬元。獲得省、市級扶持資金后,彭耀團隊將資金應用于技術研發,成功研發生產出多款熱軋、冷軋用板帶包裝技術,產品投放市場后反響良好,并成功申報多項專利。
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馬鞍山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馬鞍山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支持皖籍人才來馬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馬鞍山市高層次人才團隊資金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做好科技人才團隊招引培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等系列創新政策,政策范圍涵蓋科技創新全鏈條,政策引導全社會創新效應明顯。
據了解,自2014年以來,我市招引了200多名高層次科技人才來我市創新創業,并對60余家科技人才團隊進行了政策扶持,其中對37家團隊采取了現金扶持政策,市、縣、區累計扶持資金3.189億元。截至2020年,我市共獲批省科技人才團隊13個,獲省級資金扶持5800萬元,涌現出一批優秀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匯集了一批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我市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整體提升。
此外,我市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度。深入開展校地合作,近三年實施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近300項,目前合作在研項目90余個。深入開展長三角合作,全面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快推進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馬鞍山青浦工業園、浦口和縣產業合作示范區、當涂-臨港產業合作園等跨地區協同創新載體建設,推動載體單位建設發展“科創飛地”。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陳靜 蔣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