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升學宴、喬遷宴、生日宴……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家遇紅白喜事,少不了要辦宴席,大操大辦,“面子”風光,“里子”受罪。博望區丹陽鎮百峰村便民“大食堂”的建立,讓村民們松了一口氣,村民在此辦宴席,既有面子,又能節省開支。
“‘大食堂’位于百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于201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大食堂’建立后,因經濟實用,成為村民辦席首選。”翻開《百峰村大食堂便民服務登記表》,村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成員、村委會會計何富安打開了話匣子,“登記表上,哪年哪月哪日,某某在大食堂辦了某某宴席,請客桌數、費用總計等項目一目了然。”
按照大食堂管理規定,凡需要在大食堂辦宴席的村民,都需要事先到何富安這里進行登記,定下日子,并簽訂承諾書,承諾絕不大操大辦,絕不搞封建迷信。辦事當天,廚子、食材都由村民自己提供,大食堂提供餐桌椅凳,村民只需繳納200元水電費即可。
“辦了12桌,分中午和晚上兩場,算下來一共花了4000多元!這要是到飯店辦,需要一萬多元!”就在上個月,村民吳能文在大食堂為兒子辦了十周歲慶生宴。吳能文介紹,在大食堂辦宴席,村里還有志愿者提供服務,方便又省心。
為塑造文明鄉風,百峰村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紅白理事會章程》,并由專人負責對村民辦紅白喜事進行監督。“婚宴原則上不超過10桌,每桌菜盤不超過12個,煙每包控制在20元以內,酒每瓶60元以內。”村紅白理事會成員趙原敏說道。
何富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三年多來,百峰村大食堂共辦理了宴席1200余桌,平均每桌約400元,而同級別飯店的市場價約為1200元,這樣算下來,大食堂開辦以來,為百峰村老百姓一共省下了近100萬元!面子有了,錢省下來了,親朋好友間的感情也加深了。
欲過“人情關”,先正“人情觀”。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百姓才能服氣。
在百峰村,黨員干部先帶頭,主動簽訂《黨員干部操辦婚慶事宜承諾書》,以優良作風引導群眾、帶動群眾,做移風易俗的踐行者和示范者。在村“兩委”的引領下,全村扎實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建立了“一約四會”機制,村規民約經全體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經過幾年的實踐,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的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鄉風民風文明清朗,百峰村也先后獲得“全市移風易俗示范村”和“市級文明村”榮譽稱號。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百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齊道貴說,百峰村將繼續以申報創建省級文明村為契機,創新思路方法,在移風易俗、提升鄉風文明上尋求新突破,努力打造現代文明村鎮的“百峰樣板”。
短評
便民“大食堂” 吃出“文明風”
民風民俗是一個地方的民情“鏡子”。在百峰村,“高大上”的便民大食堂,為村民解決了“面子”好看、“里子”受罪的“難言之隱”,成為當地村民的辦席首選。
破除陳規陋習,嚴禁大操大辦,提倡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讓村民們“如釋重負”,便民大食堂已經在百峰村里掀起了一股移風易俗的新風潮。值得肯定的是,為了讓文明鄉風愈刮愈猛,百峰村還邁開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兩條腿”,一方面“請進來”黨員、鄉賢宣傳村規民約,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另一方面,由村黨員干部帶頭示范踐行,為村民做好榜樣,讓人心服口服。
一花一木顯村韻,一言一行見文明。如今的百峰村,既富了村民的口袋,更富了村民的腦袋,文明的種子在這里的每個角落生根發芽,全村已經走出了一條鄉風文明的新路子。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第四采訪組
記者 黃瑩 盛李銳 蔣雯
見習記者 胡越
通訊員 徐光飛 沈麗 葛子陽